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0.60元/公斤,与上上周五(7月25日)的20.87元/公斤相比,下降1.3%。上周的平均价格为20.55元/公斤,与上上周20.72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0.8%。
上周国内生猪价格呈先降后涨走势,周均价环比下跌。据中国养猪网的数据,8月1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4.21元/公斤,与上上周五(7月25日)的14.19元/公斤相比,上涨0.1%。从一周均价来看,上周生猪均价为14.1元/公斤,与上上周14.35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1.7%。
上周国内生猪价格降后反弹。卓创资讯认为,周前期养殖端出栏积极性尚可,市场猪源仍较为充裕,但需求端表现一般,下游接货力度有限。周前期市场处于供过于求走势,导致猪价下行。周后期,养殖端出栏节奏放缓,部分有缩量挺价动作,下游收购难度提升,带动猪价止跌反弹。
上周全国生猪交易均重微跌。卓创资讯监测全国生猪平均交易体重为124.28公斤,环比下滑0.32%。上周多数省份生猪交易均重下滑。一方面气温偏高,生猪增重速度缓慢,养殖端出栏均重偏小。且养殖端普遍减重加快出栏以冲击月度计划完成,带动生猪出栏均重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肥猪量减价升,屠企加大对标猪收购以减轻运营压力,因此收购均重跟随出栏均重而下滑。上周国内生猪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微涨,周内平均开工率32.18%,环比上涨0.27个百分点。受高温天气影响,终端需求难有改善,屠宰企业订单一般,但因前期养殖企业生猪出栏计划完成进度较慢,月末养殖端加速生猪出栏节奏,生猪供应增加,屠宰企业收购较为顺畅,支撑屠宰企业开工率微涨。月初生猪出栏有限,叠加猪价上涨后部分屠宰企业有减量计划,预计后期开工率或微降。
卓创资讯预计本周全国行情或呈先涨后降态势。供应方面,经过7月下旬的持续降价,养殖端对继续降价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在月末最后一日缩量涨价后,养殖集团产生持续涨价意愿,或在未来一周前半段持续缩量涨价。而随着出栏量的陆续恢复,供应增多,价格或止涨转降。需求方面,猪价开始上涨后,肉价跟涨,终端为防止继续涨价而选择提前备货,备货积极性增加,屠宰量或短时上涨。但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终端对高价产品的接受度或减弱,需求有下滑可能。
广州期货分析表示,对于生猪而言,从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二季度末生猪存栏环比与同比增加2%左右,由于二季度生猪屠宰量高于去年同期,这意味着下半年生猪出栏将高于去年同期,但略低于其他年份,考虑到目前猪价显著低于去年下半年同期的15-21元水平,当前供需矛盾并不突出,变数更多在于后期出栏体重。从环比角度看,由于去年10月仔猪价格上涨带来能繁母猪配种增加,结合农业农村部生猪存栏数据来看,8月之后生猪出栏量有望环比回升,这有望抑制生猪现货价格,但由于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加,且生猪出栏体重环比下降,提前释放部分供应压力,这意味着生猪现货下方空间亦有限,我们倾向于现货维持在自繁自养成本线附近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二次育肥陷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养殖户反映二次育肥开始亏损。
2024年下半年,趁着周期回暖、猪价大涨的好行情,河南洛阳养殖户王明(化名)盘下一处废弃的养殖场,加入了二次育肥大军。
然而“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前一段刚把圈里的猪都卖了,赔钱卖的。”7月下旬,王明的猪场刚刚“清仓”,一把就卖掉了2000头,头均亏损200元。“今年上半年出手的那批小赚了一笔,这次又亏进去了,等于忙活大半年闹了个不赔不赚。”他感慨。
快速买进卖出生猪,赚短期养殖的差价,是二次育肥模式的运行思路。在猪周期上行期间,伴随价格水涨船高,二次育肥是桩稳赚不赔的好生意,而一旦行情陷入跌势,二育就难有盈利。
回顾自己做二次育肥的经历,王明介绍,2024年下半年二育生猪每头盈利可达到800元,但2025年上半年出栏的那一批,头均盈利就已不足200元了,足见猪价回落之快。
“目前市场大的上行周期已经结束。”上海钢联分析师王凌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2月上旬,随春节消费支撑作用消退,生猪市场高位回落,并快速跌破15元防线,向14元/公斤逼近,此后整体呈现区间震荡行情。截至7月末,全国生猪月度均价在14.6元/公斤左右,较1月均价回落1.1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已下调4.3元/公斤。
王凌云分析,伴随年内生猪价格跌后震荡,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由年初的350元/头快速回落至百元左右。截至7月份,全国生猪月度自繁自养头均盈利在113元,较1月份月均利润值下调164元,较去年同期下调473元。二次育肥养殖户的盈利空间更是大幅下滑,部分前期高价补栏的二育猪源,出栏后存在一定亏损现象。
二育养殖户“买猪难”
“对于二育养殖户来说,当前的困境不仅是猪价下行。近月来,集团厂收紧了给二育养殖户的供给,说是拿不到相关检验检疫证明。我们也不敢要没有正规手续的猪,否则出栏时卖不了高价,风险也大。”王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即便猪价不景气,二育养殖户依然想要补仓,抓住阶段性行情赚些快钱。但问题是,现在市场上已很难买到有正规手续的猪,自家已清洗消毒后的猪场也只得空置。
王明所说的买猪难问题并不是个例。
“包括黑龙江、两湖、两广、云贵川渝在内的多省份近期生猪调入调出量明显减少。大部分养殖企业明确表示已不再开具饲养票。”上海钢联分析师张斌提及,近期多省份出台相关措施,再次强调生猪调运前,货主应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运输车辆不得承运未附检疫合格证明的生猪。到达目的地后,货主也要及时向当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生猪经隔离观察合格后也可混群饲养。“目前有贸易商表示,调运开票难度已增加,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且二育猪源难找。”
政策层面,今年5月底就有市场消息称,生猪行业接有关部门通知,将暂停扩产能繁母猪以及二次育肥,出栏体重也需控制在120公斤左右。
而在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集养殖、屠宰龙头企业进行座谈会,明确提出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卓创资讯分析师邵瞧瞧认为,中长期看,这些做法将显著减少市场的非理性投机和阶段性供给错配,极大促进生猪供需向更平衡、更稳定的状态发展,是行业健康化的积极信号。
她提出,近年来养殖端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核心指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取得显著突破。据卓创资讯调研,当前头部企业PSY普遍达到25头至32头,部分优秀猪场甚至可突破35头。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养殖端生产成本,但也意味着同等的母猪存栏能提供更多的生猪供应,客观上对冲了通过单纯调减存栏来实现产能去化的进程。
—
来源:综合自澎湃新闻、证券时报等
编辑:毛洪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