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5月份以来,我国生猪养殖已连续13个月保持盈利,通过及时释放产能过剩预警信号、对头部企业开展“窗口指导”等逆周期调控措施,我国生猪养殖业形成了历史少有的超长盈利期。

近期,全国生猪价格走强,主要受养殖端惜售叠加二次育肥入场影响,气温升高导致养殖增重缓慢,肥标价差走高,企业销售策略由之前的降重转为增重,引发生猪现货价格走高。

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及性能数据推算,6月、7月、8月理论出栏量处于偏低位置,且目前散户及二育看好7月、8月行情,不排除出现集中出栏现象,挤兑之下,价格难以大幅上涨。综合判断,三季度或现年内高点,四季度面临集中出栏压力,全年价格中枢预计维持在‌14-15元/公斤‌区间。

继续对产能增加较多的

头部猪企开展“窗口指导”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猪价总体保持在成本线上运行,近期震荡回落。通过预警引导养殖企业在春节前提早释放产能,今年春节后消费淡季养猪业少有地实现了连续盈利。

据测算,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105%上限逐步回调,较去年年末高点减少了38万头。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持续引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针对生产成本偏高、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企业继续开展“窗口指导”,防止逆市场行情扩张产能;强化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落实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区域化管理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保障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猪价向上突破难度较大

6月国内生猪价格整体先跌后涨,月均价格环比下跌。相关数据显示,6月全国外三元交易均价14.28元/公斤,环比跌幅2.16%,同比跌幅21.81%。1—6月份生猪交易均价为14.84元/公斤,同比下跌3.64%。

“1—6月生猪价格整体呈现下滑—震荡—下滑—翘尾的走势,主要原因是2025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充裕,奠定了猪价低位运行的基础。但由于上半年养殖端仍存压栏时段,预计下半年将出现供应后置现象,届时或影响生猪短期供应,进而拖累猪价。”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容志发介绍说。

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及性能数据可推算出6月、7月、8月理论出栏量处于偏低位置,这主要受年初流行性仔猪腹泻疫情影响,其中河南、山东两省疫情最严重,发病数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四川及东北也受到波及。受疫情影响,年初仔猪死亡率显著增加,7月、8月份商品猪供应或出现缺口。四季度供应预计将进入持续增量过程,且因能繁母猪各项指标表现亮眼,预计供应压力将持续释放。

2025年上半年生猪体重始终维持高位。相关机构数据显示,上半年商品猪出栏均重为127.69kg,显着高于过去5年同期均重125.49kg和去年同期均重124.41kg。一方面,上半年饲料价格维持低位,养殖成本下滑;另一方面,根据成本测算,最优体重有一定提高,不论集团还是中小散养殖体重均有所上升。体重的持续上行,虽然对上半年猪价形成了一定的托底作用,但也导致供应持续后移。从绝对值来看,上半年生猪体重仅低于2020年和2021年同期,但这两个年份生猪产能还没有恢复,且2021年高均重曾带来价格的大幅下跌。

目前养殖端仍有利润,行业无主动去产能动力,预计供应压力长期存在。考虑2月出现仔猪腹泻疫情,7月、8月出栏或小幅下滑,但幅度难与2024年7月、8月相比,整体影响偏温和。集团企业生猪出栏体重目前已逐步下降至合理区间,未来或有少量下调空间,但散户生猪出栏体重不断上行,且目前散户及二育看好7月、8月行情,不排除出现集中出栏现象,挤兑之下,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综合判断,下半年生猪价格将延续窄幅震荡走势,三季度或现年内高点,四季度面临集中出栏压力,全年价格中枢预计维持在‌14-15元/公斤‌区间。

                         养殖模式革新,产业价值重构

模式变革:轻资产放养崛起,重塑产业链格局。新型"轻资产+专业化"放养模式正加速兴起,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全国择优采购仔猪进行专业化育肥,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并扩大规模,对传统养殖模式形成冲击。该模式下,平台企业形成对高品质仔猪的刚性采购需求,不仅显著扩大上游仔猪需求基数,更推动产业链价值向上游转移,加速产业链专业化分工进程,最终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区位重构:产销分离加剧,南移布局价值凸显‌。生猪产业固有的产销分离格局在非瘟后跨省调运政策持续收紧背景下进一步加剧。分区管控等政策抬高了调运壁垒,加剧了主产区供应过剩压力,同时强化了主销区价格优势。区位优势向消费终端倾斜,产能向东部区及中南区转移趋势明确。

(来源:期货日报、农民日报、兴业研究)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