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叠加此前20%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高达54%。中国同步反制,2025年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以回应美方单边关税措施。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暂停1家美国涉事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
中美这场被称为“关税世界大战”的冲突,已从国家战略博弈下沉为普通人的生存挑战。当贸易战的硝烟弥漫和升腾,对中国的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将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一
直接影响:关税加征与进口限制
1. 关键产品清单与替代难度
大豆与玉米:美国是中国饲料原料(大豆、玉米)的主要供应国之一。2023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占比约32%,加征34%关税后,进口成本将显著上升。以当前美豆到岸价600美元/吨计算,关税成本增加约204美元/吨(约合人民币1470元/吨),直接推高豆粕生产成本。
高粱与DDGS(酒糟蛋白饲料):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高粱约420万吨,主要用于替代玉米。关税加征可能导致进口量下降,转向澳大利亚或阿根廷采购,但这两国产能有限,短期可能造成供应缺口。
禽肉骨粉与禽肉产品:被暂停的3家美国禽肉骨粉企业占中国进口量的15%,主要用于水产饲料蛋白补充。替代来源(如南美)价格可能上涨10%-20%。
2.成本传导链条
饲料企业:豆粕价格每上涨10%,全价饲料成本上升约2%-3%。若完全转嫁至养殖端,生猪育肥成本可能增加150-200元/头。
畜牧行业:以2024年数据测算,家禽养殖成本中饲料占比70%,猪养殖中占比60%,成本压力可能加速中小养殖场退出。
原料贸易商:港口库存周转率下降,贸易商资金占用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可能转向国内拍卖粮或巴西大豆(但巴西升水已因需求增加而上涨)。
二
中长期结构性影响
1.供应链重构
南美依赖度提升:2024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量已达65%,关税战将加速这一趋势。但巴西物流瓶颈(如港口拥堵)可能导致到港延迟,增加季节性价格波动。
国内替代政策:政策可能鼓励小麦、稻谷等替代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如2024年稻谷定向拍卖超2000万吨),但蛋白质含量差异需添加合成氨基酸,综合成本仍较高。
2.技术壁垒与标准升级
美国禽肉禁令:涉及的企业可能因“药残超标”被暂停资质(参考2021年泰森食品案例),倒逼国内加强饲料添加剂监管,推动无抗养殖,但短期增加合规成本。
转基因作物进口:若中国放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审批,可缓解供应压力,但需平衡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政策。
3. 价格波动与行业整合
期货市场反应:2025年4月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当日上涨3.2%,反映市场对供应收紧预期。
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型饲料企业(如新希望、海大集团)可通过套期保值对冲成本,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行业CR10可能从2024年的48%进一步提升。
三
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2023-2024年关税战效果:202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下降18%,但中国自全球进口大豆总量仍增长5%,显示供应链弹性。
替代成本测算: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模型,完全替代美国农产品需增加南美进口量30%+国内增产5%,可能导致全球粮价上涨8%-12%。
畜牧产能调整: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下降5%(农业农村部数据),若饲料成本持续高位,2025年生猪出栏量或减少3%-5%,猪价周期波动加剧。
四
建议与应对
短期:饲料企业可增加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使用(需注意适口性和氨基酸平衡)。
中期:推动与俄罗斯、乌克兰的谷物贸易协议(如2024年中俄小麦进口量已翻倍至120万吨)。
长期:加速国产大豆振兴计划(2025年目标产量2300万吨,同比+15%)和饲用稻米技术推广。
结论与预测
此次关税升级将加剧中国饲料行业的成本压力,但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政策调控可部分缓冲冲击。畜牧业的利润空间可能进一步压缩,行业洗牌加速,而原料贸易商需关注全球粮价波动与政策风险溢价。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