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猪价 “过山车” 回顾
2024 年的猪价走势,犹如一场刺激的过山车之旅,让养殖户和市场观察者们的心跟着跌宕起伏。
年初,猪价并没有迎来开门红,1 月初便呈现出降低的态势 ,在 1 月 12 日,国内生猪价格更是触及了年内低点,每公斤仅 13.27 元。彼时,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而需求端尚未迎来春节的强力拉动,猪价在供需博弈中略显疲态。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市场画风突变。1 月末到 2 月,华北地区猪价率先发力,大幅上涨,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带动了全国猪价的反弹。春节前备货需求旺盛,消费者们为了年夜饭和走亲访友,纷纷采购猪肉,白条价格在 2 月上旬随之上涨,2 月 8 日,白条均价达到 20.63 元 / 公斤,较年初涨幅达 12.55%。可春节的热闹总是短暂的,节后需求迅速回落,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元宵节后(2 月 25 日),白条均价降至 17.67 元 / 公斤,较年初下降 3.60%,较春节前更是下降了 14.35%,西南地区甚至出现小标猪(健康)价格跌至 12 元 / 公斤 ,市场弥漫着一丝寒意。
进入二季度,猪价开始触底反弹。养殖端部分地区受前一年产能去化影响,供给偏紧,生猪价格开始上行。同时,北方二次育肥逐步入市,如同给猪价上涨添了一把柴,助推生猪价格再次向上运行。从 3 月末开始,全国猪价延续上涨态势,尽管在 4 月中到 5 月中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 5 月末猪价再度上涨,6 月初涨幅进一步加大。这一轮上涨,让养殖户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到了 8 月 15 日,猪价达到了全年的高光时刻,每公斤高达 21.15 元,部分区域价格甚至突破 22 元 / 公斤。彼时,市场看涨情绪高涨,叠加北方供应阶段性断档,猪价一飞冲天,养殖户们赚得盆满钵满。可巅峰过后,便是下坡路。8 月下旬,市场出现供需错配现象,挺价情绪消退,猪价开始呈震荡下行趋势。
进入四季度,本是消费旺季,可需求增加却不及预期,而供给压力却持续增加,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明显。尽管有腌腊等传统需求支撑,但猪价依旧难改下跌趋势,持续震荡下行,全年生猪出栏算术平均价格为 16.7 元 / 公斤 。养殖户们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期待、年中的狂欢后,又不得不面对年末的价格回落,心情也跟着猪价起起落落。
多因素交织的价格密码
2024年猪价的跌宕起伏,绝非偶然,背后是生猪产能、消费习惯、进口猪肉、宏观经济环境等多因素交织,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的市场交响乐。
生猪产能:从低谷到复苏的 “天平砝码”
非洲猪瘟曾如一场风暴,席卷了生猪养殖业,让产能遭受重创。但随着时间推移,防控措施逐渐显效,生猪产能踏上了复苏之路。政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系列扶持政策纷纷落地,鼓励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来看,2024 年 11 月末,卓创资讯监测的 196 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893.7 万头 ,较 1 月增加 13.87%,同比增幅 12.94%。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产能的扩张,市场上生猪供应量逐渐增加,就像天平的一端砝码加重,猪价自然承受下行压力。年初市场供应充足,猪价下跌;而年中部分地区因前期产能去化,供给偏紧,猪价又迎来反弹,产能对猪价的影响在价格走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消费习惯:舌尖上的 “转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消费者的餐桌选择日益丰富多样。猪肉不再是餐桌上的唯一主角,禽肉、牛羊肉,甚至各种素食替代品,都在分食着肉类消费市场的蛋糕。就拿健身人群来说,鸡胸肉、牛肉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成为他们日常饮食的常客,猪肉的消费需求在这种趋势下相对减弱。而且春节消费高峰过后,市场需求的回落也十分明显,2024 年 2 月下旬,节后需求迅速冷却,白条均价大幅下降,这就是消费习惯变化与季节性需求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口猪肉:国际市场的 “冲击波”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多个国家签署了猪肉进口协议,猪肉进口量显著增加。2023 年,中国进口猪肉 155 万吨 ,若按一头猪出栏体重 220 斤、屠宰率 73% 计算,相当于进口了 1930 万头生猪。2024 年,俄罗斯和比利时重新进入中国猪肉进口市场,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进口猪肉涌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给。尽管进口猪肉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在市场供需的微妙平衡中,每一点供给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国内猪价产生冲击。
宏观经济环境:无形的 “大手”
宏观经济环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对猪价有着深远的影响。2024 年,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猪肉作为日常消费品,其需求也受到波及。当经济形势不明朗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猪肉等非必需品的消费,转向价格更为亲民的替代品。而且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餐饮行业也受到冲击,对猪肉的采购量减少。2024 年四季度,本是猪肉消费旺季,但需求增加却不及预期,这背后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突出,猪价也因此持续震荡下行。
2025 猪价 “水晶球” 预测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展望猪价走势,就像透过水晶球预测未来,虽有迷雾,但也能捕捉到一些清晰的脉络。
整体震荡下行趋势
从产能角度看,2024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增长,就像埋下了一颗 “产能炸弹”。据卓创资讯监测,11 月份大型养殖场生猪出栏、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同环比均呈现增加态势,截至 2024 年 11 月末,其监测的 196 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893.7 万头,较 1 月增加 13.87%,同比增幅 12.94% 。按照生猪 10 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推算,2025 年生猪供应量将稳步增长。市场上生猪多了,而需求若没有大幅提升,猪价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往下压。比如,当市场上生猪供应量超出需求 10% 时,猪价可能就会下降 15% - 20%,这种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下行压力将贯穿 2025 年。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在给猪价 “降温”。如今,人们对肉类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禽肉、牛羊肉、素食等不断冲击着猪肉的市场份额。健身爱好者们更倾向于选择鸡胸肉、牛肉,因为它们高蛋白、低脂肪,符合健康饮食的理念。而且,随着深加工腌腊产品的日益丰富便捷,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冬季腌腊时段大量采购猪肉,这使得猪肉的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需求端的这种变化,就像减少了拉动猪价上涨的动力引擎。
政府政策则像一位 “稳压器”,在背后默默调节着猪价波动。当猪价过高时,政府会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抑制价格上涨;当猪价过低,影响养殖户积极性时,政府又会通过进口政策调整等手段,减少进口量,稳定国内市场价格。2024 年,政府就多次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储备肉投放计划,平抑猪价波动,2025 年这种政策调节作用仍将持续,进一步推动猪价整体震荡下行。
季节性波动显著特征
节假日就像猪价的 “兴奋剂”,总能带来短期的价格上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人们走亲访友、家庭聚餐增多,对猪肉的需求大幅增加。春节期间,家庭采购猪肉用于年夜饭、招待客人,餐饮行业也加大采购量,制作各种猪肉美食。据统计,春节期间猪肉消费量比平时增长 30% - 50%,这种旺盛的需求会在短期内迅速拉高猪价。
天气变化也像一个 “调皮的捣蛋鬼”,时不时影响猪价。夏季高温,生猪食欲下降,生长速度放缓,供应量减少,而此时人们对肉类的消费需求也会因炎热天气略有降低,但供应减少的幅度大于需求减少的幅度,猪价就可能出现上涨。冬季寒冷,若出现极端天气,运输受阻,生猪和猪肉的流通不畅,也会导致局部地区猪价波动。
疫情更是猪价的 “黑天鹅” 事件。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会提前出栏生猪,市场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猪价暴跌。若疫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后期供应短缺,猪价又会大幅上涨。2018 - 2019 年的非洲猪瘟疫情,就让猪价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2025 年疫情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仍是影响猪价季节性波动的重要因素。
价格区间的合理预估
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和政策导向,2025 年猪价整体预计将在 13 - 16 元 / 公斤的区间内波动 。在东北地区,由于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且是生猪主产区,供应充足,猪价可能处于区间下限,维持在 13 - 14 元 / 公斤;而在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对猪肉品质要求也高,猪价可能相对较高,在 15 - 16 元 / 公斤 。从品种来看,外三元猪因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市场认可度高,价格可能会比内三元猪、土杂猪略高 1 - 2 元 / 公斤。季节上,节假日期间,如春节、中秋国庆,猪价可能会突破区间上限,达到 17 - 18 元 / 公斤 ;而在消费淡季,如 3 - 4 月,猪价可能会跌至区间下限,甚至更低。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预估,实际价格还会受到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市场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
投资者与养殖户的应对指南
面对猪价的跌宕起伏,投资者和养殖户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需要精准的导航和应对策略,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紧盯市场动态
市场动态就像猪价的晴雨表,及时关注猪价走势、政策变化以及市场供需情况,是做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关键。投资者和养殖户可以通过专业的农业资讯平台,如博亚和讯、涌益咨询等,获取每日猪价行情、分析报告。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农业农村部的生猪产业相关政策,了解补贴、环保等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定期走访当地的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与同行交流,掌握一手市场供需信息。只有对市场动态了如指掌,才能在投资决策时抢占先机,避免盲目跟风。
严控成本支出
成本控制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就像给船只减轻负重,使其在市场的海洋中航行得更轻快。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养殖户可以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安装自动喂料系统,不仅能节省人力成本,还能根据猪的生长阶段精准投喂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优化猪舍布局,合理规划养殖密度,为生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优化饲料配方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科学调整饲料配方。在仔猪阶段,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促进仔猪生长;在育肥阶段,合理控制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的比例。还可以寻找性价比高的饲料原料,用部分杂粕替代豆粕,降低饲料成本,但要注意杂粕的营养不均衡问题,可通过添加氨基酸等方式进行补充。
探索多元经营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经营是降低风险的有效策略。投资者可以考虑将资金投入到其他肉类或农业领域。涉足家禽养殖,鸡、鸭等家禽生长周期短,市场需求也较为稳定,与生猪养殖形成互补。投资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这些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养殖户也可以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将生猪养殖与果园、鱼塘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巧用金融工具
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就像船只的稳定器,能帮助投资者和养殖户降低猪价波动带来的风险。生猪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投资者和养殖户可以通过卖出生猪期货合约,锁定未来的销售价格。养殖户预计未来猪价下跌,就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生猪期货合约,当猪价真的下跌时,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
期权则为投资者和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购买生猪看跌期权,就像为自己的生猪资产买了一份保险。当猪价下跌时,期权的收益可以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而当猪价上涨时,投资者和养殖户仍能享受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只是损失了购买期权的权利金。通过合理运用这些金融工具,投资者和养殖户能够在猪价波动的市场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稳健经营。
结语:理性应对猪价浪潮
回首 2024 年,中国猪价的起伏就像一部情节跌宕的商业大片,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年初的开局不利,到春节的短暂高光,再到年中的大幅反弹,最后在年末的震荡下行中收尾,每一个阶段都牵动着养殖户和投资者的心弦。 展望 2025 年,我们预计猪价将在整体震荡下行的主旋律中,伴随着显著的季节性波动,在一定价格区间内起起落落。但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应保持冷静与理性,像经验丰富的船长,在市场的波涛中稳稳掌舵。
要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上,这是我们把握市场脉搏的关键。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就像给船只加固船体,使其更能抵御风浪。探索多元化经营,涉足其他肉类或农业领域,分散风险,如同为船只配备多条航线,增加航行的安全性。巧妙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为猪价波动风险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在市场的浪潮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稳健发展 。
来源:现代畜牧网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