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猪价跳水之原因探究

春节假期甫一结束,猪肉市场即呈现出显著变化。据 Mysteel 监测数据显示,白条价格从 1 月 27 日春节前的 22.22 元 / 公斤高位,一路下行至 2 月 12 日的 18.91 元 / 公斤,月内跌幅高达 14.90%。猪肉价格大幅下挫,市场呈现供强需弱态势,此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因素。

从需求端而言,春节假期结束后,市场需求遵循过往规律出现惯性回落,猪肉消费需求大幅下滑。春节期间,民众大量采购猪肉用于家庭聚餐、走亲访友等活动,节后家庭对猪肉的需求自然减少,多以消化库存为主。并且,2 月本身处于猪肉消费淡季,除元宵节、院校开学等因素外,需求端并无其他明显利多支撑,致使整体消费处于年内低位。

供应端的变动同样对猪价产生重要影响。春节过后,养殖场出栏节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因春节假期积压的生猪集中出栏,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Mysteel 监测显示,2 月份重点省份养殖企业生猪计划出栏量为 1117 万头,按 2 月自然天数 25 天计划,日均出栏量约 44.68 万头,虽环比减少 11.50%,但同比增加 27.58%。尽管受春节假期影响,养殖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小幅下降,但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供需现状深度剖析

(一)供应端:潜藏压力

从长期供应趋势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和新生仔猪数量是关键先行指标。Mysteel 监测数据表明,2024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新生仔猪数量均呈增长态势。自 2024 年 3 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转正,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存栏量达 521.41 万头,环比增长 0.39% ,已实现连续 10 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幅 4.94 个百分点。新生仔猪数量在 2024 年 2 月至 9 月环比持续增长,2024 年 10 月至 12 月虽环比下滑,但幅度有限。

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母猪受孕到仔猪出生约 114 天,仔猪育肥到商品猪出栏一般需 5.5 - 6 个月左右。据此合理推算,2025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将呈增加趋势。然而,实际供应量并非完全由这些数据决定,还会受到养殖场出栏节奏、心态及二次育肥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若养殖场对未来市场价格预期乐观,可能会压栏惜售,延缓生猪出栏,导致短期内市场供应量减少;而二次育肥者在猪价较低时大量补栏,也会使短期内可供市场销售的生猪数量减少,但后期当二次育肥的生猪集中出栏时,又会增加市场供应。

具体到 2 月份,养殖企业的出栏计划及执行情况也对市场供应产生重要影响。Mysteel 监测显示,2 月份重点省份养殖企业生猪计划出栏量为 1117 万头 。2 月 1 日(正月初四)部分养殖企业已开始出栏,但由于春节假期刚过,需求清淡,同时屠宰企业开工率低,市场成交有限。直到正月初七后,多数屠宰企业开工,成交才开始增加。按 2 月自然天数 25 天计划,日均出栏量约 44.68 万头,环比减少 11.50%,同比增加 27.58%。尽管受春节假期影响,养殖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小幅下降,但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这无疑给市场供应带来较大压力。

(二)需求端:复苏迟缓

需求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 2 月 20 日,2 月样本屠宰企业日均屠宰量约 7.95 万头,较 1 月份下降 43.70%,较去年同期下降 10.67%。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节后终端消费需求的疲软态势。春节过后,市场进入传统猪肉消费淡季,居民在春节期间储备了较多猪肉,节后以消耗库存为主,对新鲜猪肉的采购意愿较低。而且,除元宵节等少量节日以及院校开学带来的需求增长外,整个 2 月缺乏其他明显的需求拉动因素。

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肉类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逐渐下降,部分消费者转向消费牛羊肉、鸡肉、鱼肉等其他肉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猪肉的需求。餐饮行业在春节后也处于相对淡季,堂食和外卖订单量均有所下降,对猪肉的采购量也随之减少。虽然屠宰企业的宰量有所回升,但由于整体需求疲软,生猪承接能力不足,需求恢复增量难以消耗供应恢复增量,市场供强需弱的表现十分突出。

近期价格走势解析

(一)生猪价格:震荡上行

截至本周,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 14.67 元 / 公斤,较上周上涨 0.24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1.66%,本周猪价呈现震荡上行态势。这一价格走势背后,存在多方面支撑因素。

首先,从市场参与者行为来看,标肥价差较大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标肥价差,即标准体重生猪与大体重肥猪之间的价格差异。当标肥价差较大时,意味着肥猪价格相对较高,养殖户通过压栏将生猪养得更肥,未来出售时能够获得更高收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散户惜售挺价情绪强烈,部分养殖企业也选择压栏增重,导致短期内市场上可供交易的生猪数量减少 。

从供应结构来看,规模企业出栏略有增加,但由于散户和部分养殖企业的压栏惜售行为,市场贸易流通量有限。与此同时,二次育肥者也抓住低价时机零星入场。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将已经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买回来,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育肥后出售,以获取更高利润。当猪价较低时,二次育肥者认为未来猪价有上涨空间,便会积极补栏。他们的入场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使得猪价在本周呈现震荡偏强走势。

(二)白条价格:微降背后

本周全国白条均价 19.13 元 / 公斤,较上周微跌 0.06 元 / 公斤,环比跌幅 0.31%,虽然跌幅较小,但白条价格重心微降的背后,反映出成本与终端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

成本方面,生猪价格的上涨对白条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因为白条是由生猪屠宰加工而来,生猪价格的上升直接增加了白条的生产成本。当生猪价格上涨时,屠宰企业为保证自身利润空间,往往会相应提高白条价格。然而,终端消费跟进有限却成为白条价格上涨的阻碍。尽管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市场仍处于猪肉消费淡季,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餐饮行业在节后也处于相对清淡时期,对白条的采购量也较为有限。这就导致市场上白条的销售情况不佳,即使有成本支撑,白条价格也难以大幅上涨,反而在本周出现微跌情况。

未来市场走向研判

展望后续市场,供应端的持续增量预期与需求端的缓慢恢复之间的矛盾仍将是主导市场的关键因素。从供应端来看,依据生猪生长周期理论推算,2025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将呈增加趋势,这是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新生仔猪数量的增长趋势得出的结论。2024 年 3 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转正,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存栏量达 521.41 万头,环比增长 0.39% ,已实现连续 10 个月环比增长,累计增幅 4.94 个百分点;新生仔猪数量在 2024 年 2 月至 9 月环比持续增长,2024 年 10 月至 12 月虽环比下滑,但幅度有限 。

然而,需求端的恢复却相对缓慢。春节过后,市场进入传统猪肉消费淡季,终端消费需求缓慢恢复,整体消费处于年内低位。截至 2 月 20 日,2 月样本屠宰企业日均屠宰量约 7.95 万头,较 1 月份下降 43.70%,较去年同期下降 10.67% ,这充分体现了需求端的疲软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二次育肥的阶段性支撑,难以改变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二次育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对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二次育肥的生猪最终还是会进入市场,增加市场供应。而且,二次育肥本身具有一定投机性,其行为受到市场价格预期、养殖户资金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持续稳定地支撑猪价。

若后续终端消费不能出现超预期增长,2 月下旬生猪及猪肉价格仍将在震荡中面临下行压力。但市场并非完全没有转机,倘若养殖端能有效调整出栏节奏,避免集中出栏造成市场供应过剩,或者市场出现新的需求增长点,如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加大猪肉采购量、猪肉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爆发等,市场供需格局也有望重新平衡,价格走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行业从业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与经营策略,例如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适时调整出栏计划、优化养殖成本结构等,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给从业者的建议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猪肉市场,行业从业者需审时度势,采取合理经营策略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在出栏计划方面,从业者应摒弃以往盲目跟风做法,避免集中出栏或压栏惜售。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市场分析报告等工具,深入了解市场供需动态和价格走势 。例如,通过分析 Mysteel 等专业机构发布的监测数据,掌握能繁母猪存栏量、新生仔猪数量、养殖企业出栏计划等信息,结合自身养殖规模和成本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出栏计划。当市场价格处于高位且预计后续可能下跌时,可适时增加出栏量;当价格处于低位且有上涨趋势时,可适当压栏,但也要注意控制风险,避免因过度压栏导致养殖成本增加和生猪质量下降。

成本控制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饲料成本方面,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搭配各种原料,在保证生猪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加强与饲料供应商的合作,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采用集中采购、长期合同等方式,稳定饲料供应和价格 。在养殖成本上,加大对养殖技术的投入,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例如,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引入自动化喂料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操作,还能提高生猪的生长环境质量,促进生猪健康生长,降低疫病发生率,从而减少医疗成本。此外,合理规划养殖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养殖场地租赁或建设成本 。

除上述两点外,从业者还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除传统的农贸市场、屠宰企业等销售渠道外,可积极开拓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可将猪肉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还能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能够直接对接社区居民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

来源:肉类食品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