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也被称为猪繁殖性障碍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且高度致命的疫病。该病不仅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还对整个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食欲减退以及母猪的流产、死胎等症状,对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蓝耳病的病原与传播

猪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以及垂直传播(母猪感染胎儿)等方式在猪群间传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1. 呼吸道传播:病猪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病毒,污染猪舍空气,健康猪吸入病毒后被感染。

2. 接触传播: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用具等间接接触传播。

3. 垂直传播:感染母猪在怀孕期间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二、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与危害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因猪的年龄、免疫状态及感染毒株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症状包括:

1. 母猪:出现高热、厌食、呼吸困难、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等症状,流产率高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胎可达25%。

2. 育肥猪: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炎、皮肤发红等症状,生长速度减慢,饲料转化率降低。

3. 仔猪:1月龄内的仔猪易出现高烧、腹泻、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断奶前死亡率高达80%~100%。

猪蓝耳病不仅直接导致猪只死亡和淘汰,还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繁殖性能降低等,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特点及国内流行毒株现状

猪蓝耳病病毒(PRRS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每个基因型下又有多种不同的毒株,这些毒株的基因序列容易发生突变和重组。我国以PRRSV-2毒株为主,包括类NADC30、类NADC34为代表的谱系1毒株,类高致病性PRRSV减毒活疫苗毒株为代表的谱系8毒株,以及类QYZZ为代表的谱系3毒株等。此外,部分地区PRRSV-1的感染率也有所上升。

秋末、冬季和春季是猪蓝耳病疫情多发季节,尤其在大型规模化猪场和高层集群养殖集团猪场,疫情更为严重。由于猪蓝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加容易导致其他细菌病、病毒病及猪原虫等继发或并发感染,使综合症状与脏器病变更加复杂,导致母猪利用率及繁殖能力严重下降,哺乳保育猪和育肥/育成猪死淘率升高。

诊断要点

猪蓝耳病的诊断通常依据病原特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特点来进行初步判断。若要确诊,则需要进行蓝耳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初步诊断可依据母猪妊娠后期流产、流产前高烧、厌食或废绝等症状,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眼结膜炎,保育猪被毛粗乱、消瘦,呼吸道病难控等症状。剖检表现斑驳状间质性肺炎与“橡皮肺”特征。

鉴别诊断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区分。

三、猪蓝耳病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应涵盖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免疫接种、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等多个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防控体系。

(一)饲养管理

1. 饲料与营养:选择富含微量元素的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求。饲料中可添加黄芪、绞股蓝等中药材及益生菌、葡萄糖等营养成分,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同时,尽量多喂养新鲜蔬菜,保证猪的维生素均衡,完善其免疫机制。

2. 饲养密度: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猪群过度拥挤,减少应激反应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3. 饮水管理:保证猪只的清洁饮水供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防止水源污染。

4. 环境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可采用石灰水喷洒、雾蒸等方式,确保消毒效果。同时,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控制温湿度,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

(二)环境控制

1. 通风换气:加强猪舍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2. 温湿度控制:保持猪舍适宜的温湿度,夏季高温潮湿时,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安装风扇、喷雾降温等;冬季寒冷时,应注意保暖,防止猪只因寒冷而引发疾病。

3. 光照管理:保证猪舍内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三)免疫接种

1. 疫苗选择: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可靠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市场上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2. 免疫程序: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猪只按时接种。对于母猪,应在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母猪的免疫力,减少垂直传播的风险。对于育肥猪和仔猪,应根据疫情情况和饲养周期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3. 免疫监测: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了解猪群的免疫状态,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四)药物治疗

1. 抗菌药物:当猪蓝耳病引发细菌感染时,应及时注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等。具体药物选择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和当地病原菌流行情况。

2. 抗病毒药物:虽然目前尚无直接针对PRRS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但某些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中药抗病毒制剂等,可通过干扰病毒复制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这些药物需在兽医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和副作用。

3. 免疫增强剂:使用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转移因子等,可以有效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这类药物可单独使用或与疫苗联合使用,以促进疫苗免疫效果。

4. 联合用药:鉴于猪蓝耳病常伴随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联合用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等联合使用,可以同时控制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并提高治疗效果。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

(五)生物安全措施

1. 封闭式管理:养殖时最好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外来人员、车辆和物品的进入,降低外来感染几率。

2. 消毒防疫:定期对猪舍、饲养用具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使用对PRRSV敏感且对猪无害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等,并需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引种管理:引种时应选择来自无疫区的健康猪只,并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确保无病毒感染后方可混群饲养。

4. 病猪处理: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扩散。

5.人员防护:养殖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与病猪的直接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四、总结与展望

猪蓝耳病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对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免疫接种、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和流行。然而,由于PRRSV的易变异性和复杂性,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强疫苗研发、药物筛选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养殖户应提高防疫意识,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环境,定期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和消毒防疫工作,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和流行,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