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的饲养过程中,水质的安全性对于保障其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面临着两大挑战:水源的质量以及供水系统内的卫生状况。尽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病原体的数量,但完全杜绝污染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使用地表水或者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的情况下,这些水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质。此外,即便采取了适当的净化措施来处理原始水源,也无法保证在整个输送过程中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因此,了解并控制供水管道内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即所谓的“生物膜”,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生物膜?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由多种类型的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结构体,能够在各种表面上附着生长。当这样的环境出现在养猪场的水管壁上时,就会对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不仅因为它们本身可能携带有害细菌,还因为它们为其他致病性更强的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条件。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加以干预,这种累积效应将严重影响到整个养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产效率。
生物膜是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附着于表面并分泌保护性基质。在湿润的环境中,细菌会释放胶状物质,这种物质能够粘附在多种材料上,如金属和塑料,从而形成一个保护性的环境,供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藻类)生存和繁衍。
根据成分和特性,饮水系统中的生物膜可以分类为:
细菌生物膜: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嗜肺军团菌和各种大肠菌群组成;
真菌生物膜:通常由曲霉和念珠菌等真菌构成;
混合生物膜:由细菌、真菌组合而成,有时还包括原生动物和病毒,形成多样化的水源微生物生态系统。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并非随机事件,而是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步骤最终导致结构化的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在饮水系统中,生物膜的形成和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物膜的形成起源于水中浮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被吸引至管道、储罐和配件等表面。这些表面,如不锈钢、PVC或混凝土,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成为微生物粘附的理想场所。一旦牢固附着后,微生物开始分泌细胞外聚合物质(EPS),一种含有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基质。随着更多微生物的加入和繁殖,逐渐形成带有水通道异质结构的生物膜,这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废物排出。在饮用水系统中,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微生物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行为。群体感应机制使微生物能够测量种群密度并协调集体行为,以应对环境挑战,包括适应营养供应变化或抵御消毒剂。这种相互作用确保了生物膜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包括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悬浮的细菌附着在基质表面: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细菌可能会附着在基质表面并短暂停留。
2、细菌黏附在基质表面:细菌进一步附加上其他细菌,失去流动性。
3、细菌通过群体感应相互交流:生成胞外多糖物质(EPS)的基质,生物膜开始适应外界环境。
4、生物膜内的细菌恢复流动性:不同的酶开始破坏生物膜以释放出细菌,使其能够在新的表面定植。
生物膜展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不同区域在营养物质浓度、氧气水平、废弃物积累、水流速度及温度、腐蚀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菌群分布,这一现象极大地增加了生物膜管理与根除的难度。从科学角度来看,生物膜因其动态特性、适应性和弹性而具有复杂性,给生产管理和操作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水系统中,流体动力学对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障碍物、设计缺陷或系统复杂性导致的水流量减少的区域,更有利于生物膜的发育。在这些区域,水流停滞会导致营养梯度的差异,低水流量区域能够富集必需的微生物营养素。此外,这些区域的新生生物膜不容易受到流水的机械破坏。例如,猪场的复杂供水系统,特别是冗余管道和大型水池,为微生物定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在畜牧业尤其是猪场管理中,营养补充与水质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向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营养物质,旨在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然而,这些营养物质同样可能被微生物利用,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腐蚀现象导致的铁和锰等金属元素的释放是一个典型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某些微生物能够将这些金属元素转化为铁氢氧化物,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水质的改善。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转化也可能导致管道系统的堵塞,以及水质的颜色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消毒悖论则是饮水系统管理中的另一个棘手问题。为了消灭微生物,通常会在饮水系统中加入消毒剂或高级氧化剂。然而,生物膜的存在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它密集的EPS结构能够有效地阻止消毒剂的渗透,从而使得消毒效果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消毒剂下,还可能作为一种选择压力,促进耐药菌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饮水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对于猪场而言,在水线消毒过程中应采取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策略。首先,需要选取对生物膜清除具有显著效果的产品,以确保消毒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为了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还需要定期更换消毒药的种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微生物环境。
猪场在饮水系统中的管理不仅涉及到营养物质的合理添加,更需关注由此带来的微生物活动及其对系统的潜在影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策略,才能确保饮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动物健康的良好状态。
腐蚀是一种电化学过程,它能够不知不觉中促进生物膜的形成。金属氧化后,其表面会变得不规则,带有凹坑和裂缝,成为微生物附着和繁殖的理想环境。此外,腐蚀产生的副产品如氧化铁或氧化锌可以作为细菌的营养来源,导致细菌增殖并恶化水质。在新建猪场中,饮水管线多采用PVC管,因此水线腐蚀问题可能较少。但对于传统猪场或历史悠久的猪场,如果仍然使用金属管线,则必须特别关注腐蚀问题。
沉积物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扮演着未被注意到的催化剂角色。无论是来自管道侵蚀、外部污染还是天然泥沙,这些微粒都能深刻影响生物膜的动力学。它们沉淀下来时,通常会捕获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丰富的土壤。这些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是微生物附着的理想条件。在储存罐体或水池等基础设施中,水交换率较低,沉积物积聚可能会很大,导致密集的生物膜群落。
生物膜的危害不容忽视,它可能孕育出病原微生物。
生物膜在供水系统中扮演着双重不利角色。一方面,它们能为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等提供隐蔽的栖息地,从而显著提升水传播疾病的风险,并直接威胁到猪群的健康状态。由于生物膜的保护作用,这些病原体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增强,使得根除病原变得更加困难,进而影响饮水的安全性。此外,某些真菌通过其代谢产物污染水源的味道或气味;而曲霉等特定类型的真菌可能对免疫力较低的动物产生不利影响。病毒的存在同样增加了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生物膜还会导致供水系统的效能下降及寿命缩短。它能够堵塞管道、过滤器以及其他关键组件,导致流量减少和整体运行效率降低。长期积累下来,这种堵塞现象会加剧设备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猪场中常见的问题,比如饮水终端水压不足、水龙头损坏、加药系统故障以及水管破裂等,往往与生物膜持续存在密切相关。
更为复杂的是,生物膜内的微生物通常表现出比游离状态下更高的抗药性,这使得采用常规方法控制生物膜变得极其具有挑战性。如果消毒剂不能有效杀死所有有害菌株,反而有可能加速耐药细菌的成长。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且难以应对的问题,需要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来进行管理和防治。
当前,猪场饮水系统内生物膜的问题在业界并未得到广泛重视,这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在某些注重动物健康的高标准养猪场中,偶发的猪群腹泻和胀气等健康问题可能与饮水安全直接相关。尽管通过水源消毒能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疾病的传播,但此举并不能完全阻止饮水管道内生物膜的形成。因此,除了确保水源的消毒处理之外,猪场管理者还需加强对饮水系统中生物膜形成问题的关注。
您所在的猪场是否面临过饮水管道生物膜的困扰?您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您有有效的预防或清除生物膜的策略,请不吝分享,以便我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