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是近几年养猪业的常见病,也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无论是集约化猪场还是中小型猪场或者是农村散养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仔猪腹泻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业内人士采取过N种办法,但是效果参差不齐。

在拜访服务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猪场:1、母猪产仔的时候就出现仔猪拉稀;2、产后2-3天产房出现仔猪先呕吐后拉稀现象;3、在产后10天母猪出现奶水少仔猪拉稀的现象;4、给拉稀的仔猪换一头母猪哺乳,拉稀就好了;5、给拉稀的仔猪立即断奶拉稀就好了。出现这种情况很多猪场给仔猪灌药打针,治疗效果不明显,造成仔猪严重脱水,导致僵残仔猪多,死亡率升高,断奶重减轻。究其原因做深度分析。

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

1、病毒性方面: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呼吸道猪冠状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博卡病毒等。

2、细菌性方面:致病性大肠杆菌(红痢黄痢白痢)、沙门氏菌等。

3、寄生虫方面:球虫等。

4、母猪方面:

(1)乳房水肿,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或少乳

(2)母猪便秘,厌食

(3)营养不平衡,骤然换料

(4)母猪卫生不洁

(5)攻胎不合理,造成仔猪初生重太轻

(6)霉菌毒素中毒

5、仔猪方面:

(1)接产不规范脐带血丢失造成仔猪缺铁性贫血引起仔猪腹泻;

(2)没有吃到初乳导致低血糖,或初乳摄取不足,仔猪出生后六小时内必须吮吸到初乳,当母猪生病造成初乳质与量的不足,或者仔猪遭受冷应激时,会造成仔猪初乳摄取不足,引起下痢。

(3)应激因素影响。

(4)寄养不当,寄养的猪因吮吸的乳头位置改变而较易紧张,增加疾病的发生,造成仔猪下痢,成功的寄养仔猪应在仔猪出生后12-24小时内完成。

(5)诱食补饲不当。

6、环境方面:

(1)温度与湿度。

(2)贼风侵入。

(3)气候特然变化。

(4)仔猪补铁与保健。

(5)卫生消毒:分娩舍未做优进全出。没有保持清洗消毒干燥。

①保温不够,仔猪出生后是否有足够的保温灯、保温板,灯泡高度是否正确等,初生仔猪的温度从37 ℃逐渐降低。潮湿,在冲洗猪舍后没有保持适当干燥会造成仔猪下痢,潮湿的地面相当于温度下降6-9 ℃。

②9m/s的贼风,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4℃。

③昼夜温差相差10℃以上,一般要求仔猪的床面温差不能超过 1 ℃,分娩舍温差不能超过2 ℃。

④仔猪出生后处理不当,弱小仔猪需要特别的照顾,却被忽视,当发生下痢时,注射铁剂会降低其免疫力。

各位养猪精英在猪场您有没有发现:

母猪泪斑越严重,小猪拉稀越厉害!

母猪皮肤越粗糙,小猪拉稀越厉害!

毛孔出血点越多,小猪拉稀越厉害!

母猪产后恢复越慢,小猪拉稀越厉害!

母猪精神状态越差,小猪拉稀越厉害!

把拉稀的小猪断奶,小猪拉稀就好了!

给拉稀的仔猪换一头好母猪带,小猪拉稀就好了!

证明:仔猪腹泻不是它的病是它妈妈的病!

二.流行特点

本类病一年四季均在发生,或者是反复发作,表现为在采取多种措施后病情突然稳定下来,然后大约8周后又再次发生,仔猪大量死亡,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发病严重的猪场里仔猪数量比母猪数量还要少。

病毒性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仔猪水样腹泻,在24小时内即可迅速脱水,部份出现呕吐;高发病率,高死亡率,5日龄内发病仔猪的死亡率为70%-100%;所有猪均易感,肠壁变薄透亮,肠管内没有内容物,腹泻粪便气味不一样,一个呈烂苹果味,一个呈醒臭味。但种猪、生长育肥猪表现为一过性腹泻,一般不会出现死亡。

三.临床症状

(一)鉴别诊断:

1、体温39℃以下、不发热的,呈糊样腹泻的,多数为细菌性腹泻。

2、体温39℃以上、发热的,严重时个别呕吐的,呈水样腹泻、并且消瘦较快,有传染性的腹泻,多数为病毒性腹泻。

3、精神和吃食正常,排出黄白色未消化饲料渣样稀便,即营养性腹泻或肠蠕动紊乱。

4、仔猪出生采初乳或出生2~3天即腹泻,治疗无效或极易反弹的顽固性黄白痢,即母源性腹泻。

5、仔猪出生1日龄正常,2~3日龄开始腹泻,呈传染性,身软如泥,体温36℃~37℃降低、治疗无效多数为伪狂犬感染所致。

6、2-4月龄仔猪腹泻,皮肤泛红,发热40℃以上,排便恶臭,呈绿色或草绿色,严重者带有小气泡,极为可能是仔猪副伤寒。

7、30-60斤体重保育猪,排血色、西红柿样或乌褐色稀便,多数为痢疾。

8、体温40℃以上,传染较快、常一窝发病,严重时个别呕吐的,呈水样腹泻、并且消瘦较快,眼睑糜烂、有明显眼屎,死后全身发绀,很有可能是温和型猪瘟感染。

(二)鉴别诊断:从腹泻的发生率,死亡率,病程进行诊断发生率

1、仔猪腹泻高发生率: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2、球虫低发生率;3、沙门氏菌,梭菌发生率不定;4、营养性下痢,环境因素等;

死亡率:

1、仔猪高死亡率:传染性胃肠炎,梭菌肠炎,早发性大肠杆菌

2、低死亡率:营养性下痢,球虫,轮状病毒,迟发性大肠杆菌

3、死亡率不定:沙门氏菌,环境因素

病程:

1、病程长:营养性下痢,球虫,轮状病毒,迟发性大肠杆菌,营养因素

2、病程短:传染性胃肠炎,梭菌肠炎,早发性大肠杆菌

3、病程不定:沙门氏菌

从症状大致快速判断腹泻类型:

1、颜色:黄色--细菌性腹泻,霉菌毒素慢性中毒,灰色--沙门氏菌引起,保温

不好引起感冒性腹泻,黑色---病毒性腹泻

2、pH值:酸性--病毒性腹泻,碱性--细菌性腹泻

3、腹泻状态:喷射状--病毒性腹泻,顺流状--细菌性腹泻,水样--水质,盐份偏高

4、气味:醒臭--细菌性腹泻,烂苹果臭--病毒性腹泻

四、综合防控策略

本类病目前还没有特异性方案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多管齐下,以求减少损失。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同样的方案在一些场可以有效控制本病,而用到其它场又可能没有任何效果,这样的不可复制性让猪场生产管理者千头万绪,不知如何入手。其实简单归纳起来所有方案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用于母猪的方案,二是用于仔猪的方案,三是用于环境管理控制的方案。

1、用于母猪的方案

(1)针对病毒性腹泻:选择疫苗免疫:选择与当前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灭活疫苗,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再加上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是可以取得相对满意效果的。因此控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推荐免疫程序为:使用与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灭活苗在9月份,10月份对母猪群(包括后备母猪)进行两次普免,以后在产前30-40天、15-20天各免疫一次;实际生产证明这样的免疫程序可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2)建议猪场做抗体检测:抓好对整个猪群都有影响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基础免疫,定期检测以评估防控的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猪场已经证实只要这四个疾病相对稳定,即使仔猪发生腹泻,损失也相对要小得多。

(3)清除母猪隐性感染及免疫抑制及带毒:

1吨哺乳料中添加:母猪用多维1kg+70%黄芪多糖400g+母猪用微生态2kg,连续使用15天,后按正常用量使用1个月。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