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耳病概述

蓝耳病,又称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是养猪业中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出生仔猪弱子率高等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同时,保育猪和育肥猪广泛出现呼吸道症状,造成间质性肺炎、肺出血、肺部有瘀斑等病变,感染支原体、胸膜肺炎和副猪的概率大大增加,导致育肥猪死淘率高、僵猪比例增加、出栏时间推迟。此外,蓝耳病毒还会侵害免疫器官,造成猪群免疫抑制,使猪瘟、圆环、伪狂犬和细小病毒的免疫失败或抗体效价不高,导致猪场长期不稳定,各种疾病频发。

二、蓝耳病的流行特点

1. 高度接触传染性: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在猪群中迅速扩散。

2. 地方流行性:蓝耳病在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地方流行性,传播速度较快,且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均可发病。

3. 高感染率:尽管猪的品种、性别等存在差异,但其感染率均较高。母猪、公猪及仔猪受影响最大,发病迅速,而育肥猪的发病过程则相对缓慢。

4. 传播途径多样:猪群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感染蓝耳病毒,感染后的2~10周内仍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猪群。带毒猪的运输、粪便处理等也会造成病菌的扩散

5. 临床症状复杂:母猪感染蓝耳病毒后,会出现高热、昏睡、喷嚏、咳嗽等症状,并伴有早产、流产等繁殖障碍。育肥猪则表现为双眼肿胀、结膜炎、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仔猪感染蓝耳病毒后,多数会出现呼吸困难、喷嚏、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仔猪会出现腹泻、关节炎等症状。

三、蓝耳病的防控原则

华南农业大学贺东生教授提出的蓝耳病防控总原则为:生物安全+科学免疫+强化管理+检测监测+药物防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得到科学防控蓝耳病的“黄金十条”。

1. 确定并坚持防控路线:若猪场不免疫蓝耳病,必须以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保障养殖场内的蓝耳病维持阴性。对于阳性稳定场,需要采取药物控制措施。但就目前国内养殖管理水平及蓝耳病发病现状来看,蓝耳病不免疫存在很大风险。从长远来看,有条件的猪场可做蓝耳病的净化。

2. 科学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情况及免疫效果来定期优化免疫方案,确定免疫时机,使免疫更加科学、合理。最好选取病猪肺部病料进行病毒测序,进而落实好匹配毒株的疫苗。

3. 精准免疫:关键指标是疫苗的质量和滴度。疫苗是处方疫苗,到底是免疫死苗还是活苗,必须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而定。要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蓝耳发病猪场(阴性场、稳定场、不稳定场)进行差异化免疫。

4. 定期检测与监测:定期对抗体、抗原含量进行监测,基因测序分型,实验室评估是做好防控的基础。根据监测及检测结果,区别对待阴性场、稳定场、不稳定场等。

5. 做好药物保健:使用保健药物如替米考星、泰妙菌素等,降低蓝耳病原带毒数量,防止各种细菌继发感染。

6. 正确使用疫苗:避免多种疫苗长期混合使用,以及母猪免疫进口苗、仔猪或商品猪用国产苗的方式。

7. 反思防控效果:当前疫苗生产工艺水平逐步提高,免疫频率和剂量也增加了,但疫苗保护期却越来越短。这主要是因为养猪人只重视疫苗,不重视生产管理,对疫病预防、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控制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病毒逃逸抗、干扰素免疫等方式,也会突破免疫系统。

四、蓝耳病防控具体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隔离:猪舍实行封闭性管理,以自繁自养为基本方针。确保产房与保育舍等其他区域隔离,尽早断奶。

  消毒与驱虫:做好猪舍的消毒、驱虫、防暑降温工作,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控制应激:应激刺激是导致猪蓝耳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当防止不同种类的猪群混合饲养,改善猪舍环境,保证猪舍卫生。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Ve,减少应激反应。

  引种管理:猪群接种时保证猪种引进的纯正,从非疫区引进猪种,引进后观察14天,待确认健康后方可进行合群饲养。

2. 科学免疫程序

  免疫时机:根据猪场发病情况及免疫效果来定期优化免疫方案,确定免疫时机。

  疫苗选择:根据猪场发病毒株,最好选取病猪肺部病料进行病毒测序,进而落实好匹配毒株的疫苗。

  免疫剂量:疫苗是处方疫苗,到底是免疫死苗还是活苗,必须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而定。

  差异化免疫: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蓝耳发病猪场(阴性场、稳定场、不稳定场)进行差异化免疫。

3. 药物防控措施

  药物保健:可在猪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药物,如黄芪多糖、维生素C等,有效预防猪蓝耳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

  病毒复制阻断剂:使用病毒复制阻断剂可有效抑制蓝耳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对巨噬细胞的损害,恢复已经损害的巨噬细胞的功能。

  替米考星:替米考星可抑制猪肺泡巨噬细胞中1型与2型蓝耳病毒复制,同时协助巨噬细胞使其免疫功能接近正常。

4. 检测监测与净化

  定期检测:定期对抗体、抗原含量进行监测,基因测序分型,做好实验室评估。

  净化措施:对于蓝耳阳性稳定场,可通过一定的时间对蓝耳病进行净化,降低蓝耳病毒的免疫抑制。对于疫情爆发场,在治疗的同时要对猪场母猪群进行连续净化。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甘肃省某大型农牧公司蓝耳病防控

1. 猪场整体情况

该猪场基础母猪约2200头,经产母猪700头,后备母猪1500头,二元母猪占比87%,纯种母猪13%。猪场是1200规模场,但新场的母猪也留在本场,新建的1200头母猪规模的场已经在8月28日-31日转过去1068头母猪。

2. 发病情况

该猪场从7月25日开始出现母猪流产,接下来几天流产情况加剧。老板根据经验判断是附红细胞体感染导致的,因为之前发生过该病导致200头母猪流产。一开始治疗方案是加药治疗,用土霉素、金霉素和枝原净拌料加药,连续三天肌肉注射土霉素。但由于连续打针造成应激和天气热应激,导致了更多的流产。虽然经过检测是有蓝耳病毒感染,并且猪场一直没有免疫蓝耳疫苗,但老板还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治疗。

3. 病原与抗体检测结果

通过采集流产胎儿的肺部和淋巴结等部位检测,结果显示有蓝耳病毒感染。由于是流产胎儿,病毒载量较低,所以Cq值为36.99。通过对母猪血清检测蓝耳抗体,结果显示阳性率为80%,有一半的S/P值比较高。因为猪场没有免疫蓝耳疫苗,所以猪群已经感染蓝耳,并且抗体离散度为80%也提示了猪场处于蓝耳爆发阶段。

4. 防控方案

药物保健:泰万菌素(20%,1Kg)+蓝净(2Kg)+Vc(750g)/吨饲料,连用二周。要求泰万菌素使用第一周增加到3倍剂量投喂,每头母猪采食按3Kg/天计算,确保采食泰万纯药达0.5g以上,连续一周,第二周视疾病转好恢复维持正常量。考虑到泰万的适口性,选择可溶性药物,料和饮水同时加。受威胁的保育猪按常规量添加。产后3天以上仔猪,每猪投喂1g泰万菌素(20%),直接口腔用小勺不接触灌喂。

疫苗免疫:紧急对全群生产公母猪免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海蓝安2ML,间隔二周进行二免。免疫和药物饲喂同时进行。受威胁保育猪,除采用药物控制外,与母猪同步,紧急对受威胁保育猪免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海蓝安1ML,间隔二周进行二免。14日龄首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海蓝安,28-35日龄二免。自留后备培育猪,14日龄首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海蓝安,28-35日龄二免,100日龄三免。每三个月免疫一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采取普免方式。

5. 防控效果

通过执行落实处理方案,该猪场的母猪流产情况得到较好的控制,母猪分娩后的死#### 胎、弱仔情况也明显减少。以下是具体的防控效果分析:

6. 母猪流产情况控制

  在执行防控方案前,该猪场每天约有20头母猪出现流产情况,流产率高达9%。

  执行防控方案后,通过药物保健和疫苗免疫的双重措施,母猪流产情况得到明显控制。在执行方案的第一周后,每天流产母猪数量降至5头左右,流产率降至2.3%。在第二周后,流产情况进一步减少,每天流产母猪数量维持在1-2头,流产率降至0.5%以下。

7. 死胎、弱仔情况改善

  在执行防控方案前,该猪场每窝分娩的死胎、弱仔数量平均为2.5头,死胎弱仔率高达25%。

  执行防控方案后,死胎、弱仔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在第一周后,每窝分娩的死胎、弱仔数量降至1.2头,死胎弱仔率降至12%。在第二周后,每窝分娩的死胎、弱仔数量进一步减少至0.5头以下,死胎弱仔率降至5%以下。

8. 猪群健康状况提升

  在执行防控方案前,该猪场猪群整体健康状况较差,呼吸道症状明显,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

  执行防控方案后,猪群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提升。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采食量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同时,猪群的精神状态也得到改善,活跃度增加。

9.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执行防控方案,该猪场成功控制了蓝耳病的爆发,减少了母猪流产和死胎弱仔的数量,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长速度。

  这不仅降低了猪场的生产成本和疾病治疗费用,还提高了猪场的出栏率和猪肉品质,从而增加了猪场的经济效益。

10. 总结与建议

  该猪场成功控制蓝耳病的爆发,得益于科学的防控方案和严格的执行力度。通过药物保健和疫苗免疫的双重措施,有效抑制了蓝耳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建议猪场在防控蓝耳病时,应注重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同时,应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和蓝耳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此外,猪场还应加强与其他猪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防控经验和资源,提高整个养猪业的防控水平。

六、结语

蓝耳病作为养猪业中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对猪场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猪场应高度重视蓝耳病的防控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和严格的执行力度。通过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科学免疫程序、药物防控措施和检测监测与净化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控制蓝耳病的爆发和传播,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