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25 家头部养殖企业齐聚响应,释放 “坚决去产能、稳市场” 的强烈信号。此次政策不再是柔性引导,而是明确量化硬指标:25 家头部企业需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 100 万头,任务量按前期企业产能增量分配;各省同步对照 2024 年划定的 “能繁母猪存栏红线”,根据实际存栏差额制定区域调减计划,散户存栏也纳入区域任务核算。与此同时,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还将制定 2026 年头部企业出栏量同比减 10% 的具体方案,推动供需关系回归平衡。

政策发力虽猛,但落地过程面临多重阻碍。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 “赌行情” 心态,不愿轻易淘汰母猪,期待后续猪价反弹;另一方面,前期扩张的养殖设施存在沉没成本,企业退出门槛较高,且区域执行中存在散户监管难、指标分配协调复杂等问题。真正撬动全行业减产的,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压力的双重共振。

当前养猪行业正处于 “价格低迷 + 产能过剩” 的交织期。从价格端看,9 月下旬猪价一度跌破 11 元 / 公斤,创年内新低,虽 11 月受南方腌腊需求拉动略有回升,但整体仍在低位徘徊;从供给端看,2024 年 4 月起的盈利周期推动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回升,叠加规模化提升带来的生产效率改善,猪肉供应量仍处高位;从需求端看,全年消费疲软,仅节日备货期间出现小幅波动,难以消化过量供给。行业财务压力持续凸显,三季度末多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超 70%,中小养殖户成本控制能力弱,资金链承压更甚,市场已进入 “亏损倒逼产能出清” 的临界点。

在市场环境恶化情况下,头部猪企已掀起大规模缩规模浪潮。牧原股份计划年底前将能繁母猪从 6 月末的 431 万头降至 330 万头,通过淘汰低产母猪优化结构;温氏股份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关停 7 个低效猪场;新希望严控出栏体重与检疫流程,切断二次育肥渠道。罗牛山终止贵州亏损猪场租赁合同,天邦食品缩减山东大区育肥场数量,优化区域产能布局以止损。神农集团、天康生物等先后叫停仔猪繁育、育肥基地项目,超 20 个行业扩产计划因投资回报不达预期暂停。大量中小养殖户淘汰低产能母猪,或延迟补栏、直接退出市场,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被动出清速度明显加快。

无论主动或被动缩减产能,标志着行业正迎格局重构。短期看,头部企业需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完成 100 万头能繁母猪减栏任务,各省区域调减同步推进,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仍是产能去化的关键期;中期看,随着低效产能逐步淘汰,行业将进入 “去产能 - 供需改善 - 价格回升” 的正向循环,机构预测 2026 年二季度起商品猪供应过剩局面将逐步缓解。从结构上看,减产不会 “一刀切”,而是向环保不达标、效率低下的产能集中,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将在减产后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预计到 2026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有望降至 4000 万头以下的合理区间,猪价有望逐步回归盈利周期,摆脱 “产能过剩 - 价格低迷” 的恶性循环。

综合整理,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福建新桂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