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670字I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笔者后续计划出一个以《猪场降本增效系列文章》,共七篇,以下是具体目录,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关注料肉比对于猪场完全造肉成本的影响。
| 《猪场降本增效系列文章》 | ||
| 序号 | 篇名 | 日期 |
| 第一篇 | 《生死线-你的料肉比,决定了你是盈利还是血亏》 | 2025.11.23 |
| 第二篇 | 《沉默的成本-如何从“非生产天数”中挖出真金白银?》 | 2025.11.26 |
| 第三篇 | 《精准出击-告别“大概式”饲喂,用数据锁住每一分营养》 | 2025.11.29 |
| 第四篇 | 《健康即利润-算对疫苗和兽药的“经济帐”》 | 2025.12.01 |
| 第五篇 | 《被低估的杠杆-如何让你的猪舍环境成为“增长助推器”?》 | 2025.12.04 |
| 第六篇 | 《从记录到决策-用对三张表,摸清你的成本底牌》 | 2025.12.07 |
| 第七篇 | 《人的效率-如何让员工像场长一样思考?》 | 2025.12.10 |
01
行业发展形势及降本增效的必要性
1.1 行业微利化:供需失衡推动猪价持续探底
在养殖端规模化加速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下,生猪价格已进入历史低价区间。2025年10月均价一度跌至12.3元/公斤,行业陷入普遍亏损。为应对下行周期,部分企业暂停新建项目,国家也通过引导减产、控制出栏体重,打击二次育肥等措施,推动产能回归理性,防止价格陷入“踩踏式”下跌。随着规模化占比高达70%,行业产能趋于稳定,像过去那样依靠猪价周期性暴涨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养猪业将成为一个平均利润很薄的行业。
1.2 效率差距化:PSY水平分层明显,产能调控已成关键
当前国内生猪养殖的PSY平均水平约为23头,而国内头部企业普遍达到25-29头,优秀场区甚至突破30头,效率差距明显。单纯看PSY数据可能没有很震撼,笔者以PSY数据来推算相对应的断奶仔猪成本你可能就会很震撼,落后水平:PSY=18头断奶仔猪成本约500元/头,行业平均:PSY=23头,断奶仔猪成本约380元/头,领先水平:PSY=28头,断奶仔猪成本约300元/头,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PSY数据领先的猪场的仔猪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比落后猪场每头有了近200元的成本优势。
此后随着良好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生物安全等等方面的跟进,这个成本优势会一直延续到育肥阶段。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生猪年需求量约为7亿头,对应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2025年三季度末实际存栏为4035万头,虽然处于绿色区间,但仍然高于理想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已要求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以推动产能优化。
1.3 竞争结构化:规模集中与政策调控共塑行业新格局
行业规模化率已突破70%,16家上市猪企2025年一季度出栏量占全国24%, 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在政策层面,国家通过《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设定明确的产能底线与上限,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效率竞争,引导养殖结构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在此行业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行业微利化、效率差距化和竞争结构化,因此,我们作为养殖业的中小散户来说,头部上市猪企凭借其资本、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仍然在持续扩张。它们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融资能力穿越周期,而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对于广大中小型猪场而言,无法与巨头拼资金、拼规模。唯一能拼的,就是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你的管理比大公司更灵活、更用心、更到位,你的猪养的比它好,成本比它低,你就能存活下来。因此,未来的竞争,是“管理能力”的竞争,而降本增效正是管理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养猪微利时代,每个养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每天都在计算一个数——完全造肉成本。它决定了我们在市场的风浪中能否屹立不倒,是猪场的生命线。
然而,面对这项包含了饲料、兽药、折旧、人工等林林总总的成本,从哪里入手最能立竿见影?答案无比清晰:抓住占总成本60-70%的饲料成本!而管控饲料成本的关键,就在于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指标-料肉比(FCR)。
02
算清一笔账:料肉比如何撬动你的利润?
料肉比,即”饲料消耗量/体重增加量”,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其微小的波动都会通过巨大的杠杆效应,直接撬动你的完全成本。让我们看一个触目惊心的对比:
假设出栏一头120kg的猪,饲料价格3元/公斤,其他固定成本600元/头。
A场(高效):料肉比2.5
总耗料=120 kg x2.5=300 kg
饲料成本=300 kg x3元=900元
完全成本=(900+600)/120 kg=12.5元/公斤
B场(低效):料肉比2.8
总耗料=120 kg x2.8=336 kg
饲料成本=336 kg x3=1008元
完全成本=(1008+600)/120 kg=13.4 元/公斤
C场(落后):料肉比3.0
总耗料=120 kg x3.0=360 kg
饲料成本=360 kg x3=1080元
完全成本=(1080+600)/120 kg=14 元/公斤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料肉比仅上升0.3,完全造肉成本每公斤直接增加0.9元!在当前行业背景下,每公斤0.9元的成本差距,意味着一个是行业标杆,另一个可能则在亏损边缘挣扎。这每公斤0.9元,就是被低效料肉比悄悄“吃掉”的纯利润。
03
抓住牛鼻子:影响料肉比的五大关键领域
管控料肉比,不能光凭感觉,必须系统地从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3.1 品种遗传-赢在起跑线
优秀的种猪及基因是高效转化的基础,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等优质三元猪拥有天生的“节粮基因”,能够将更多饲料营养转化为肌肉而非脂肪。因此,我们在外购仔猪育肥时,哪怕杜洛克三元猪的价格比一般猪的价格贵个几十块钱,建议选购杜洛克三元仔猪。杜洛克猪因其卓越的瘦肉生长能力和饲料效率,是全球商业化猪场终端父本的首选,数据显示,其后代在育肥期的料肉比可比普通品种改善0.1-0.3。品系层面可选择美系和近几年市场上接受程度较高的新丹系。
3.2 精准营养-打好每一颗子弹
我们在饲养过程中,在拥有好的品种的基础上,也要擦亮眼睛选择一款饲料转化率和口碑好的饲料,在选择饲料的过程中,要讲究饲料配方营养均衡,并非饲料蛋白越高越好,关键在于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其次,饲料中要坚决杜绝霉变原料,使用优质、易消化的原料(如膨化大豆),能显著减少肠道负担,提高吸收率。
笔者将比育肥后期(90kg-120kg)为例,来揭示营养平衡的重要性:此阶段追求的目标是以最低的“造肉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增重。
许多养殖户朋友们认为此阶段猪的骨架已长成,为追求生长速度,盲目使用高蛋白饲料,或为降低成本使用廉价、营养不均衡的饲料,这是一个思维误区,接下来我将以营养均衡型和失衡型两组方案进行对比。
| 方案 | 核心特征 | 氨基酸 | 能量 | 维生素和矿物质 | 生产结果 |
| 失衡型 | 1)高蛋白(粗蛋白≧16%),但氨基酸不平衡;2)能量水平一般,使用无机微量元素和基础维生素 | 赖氨酸水平可能仅有0.75%,但苏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的比例不协调。这就像一台发动机,虽然有燃料(蛋白),但点火系统(限制性氨基酸)不匹配,导致燃烧不充分,大量蛋白质被浪费,以尿素形式排出。 | 代谢能设定在13.0 MJ/kg,偏低的能量迫使猪通过增加采食量来满足能量需求,但同时也吃进了过量的、无法被利用的蛋白质,造成双重浪费。 | 使用硫酸铜、硫酸锌等无机矿物,吸收率低,且可能加剧氧化应激。维生素E水平仅维持在20 IU/kg的国际最低标准,不足以支持育肥后期猪的免疫和肉质改善。 | 料肉比:高达3.1:1甚至更高;增重成本:生产这30公斤猪肉,需要消耗96公斤饲料,按3.2元/公斤料计算,仅饲料成本就高达307.2元肉质与健康:猪只体型不佳,背膘偏厚,因应激甚至疾病风险较高,后期可能出现“黄膘肉”,影响售价。 |
| 均衡型 | 遵循“理想氨基酸模式”,能量蛋白平衡;使用功能性添加剂 | 将标准回肠可吸收赖氨酸精准设定在0.85%,并确保苏氨酸、色氨酸、蛋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分别为65%、19%、29%。这样,氨基酸像精密齿轮一样协同工作,蛋白质合成效率达到最高。 | 将代谢能提升至13.8 MJ/kg,确保与氨基酸水平匹配(能量蛋白平衡)。这减少了单纯为满足能量而导致的采食浪费。 | 将维生素E提升至80-100 IU/kg, 这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力,减少后期应激,更能够显著改善肉质,延长保质期,使用部分有机微量元素(如有机锌、有机硒),吸收率高,能更好地促进蹄部以及肠道健康并减少矿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 料肉比:优化至2.8:1增重成本:生产同样的30公斤猪肉,仅消耗84公斤饲料。同样按3.2元/公斤料计算,饲料成本为268.8元肉质与健康:猪只健康度好,体型匀称,背膘薄,肉质优,售价可能更高。 3.3 环境管理-给猪一个舒适的家 环境应激是饲料的“隐形杀手”,过冷和过热都会对猪产生应激,此外,需要保证空气新鲜,避免氨气过量伤害呼吸道,合理的饲养密度能够减少争抢和应激,让每头猪都能安心吃饭、踏实长肉。 3.4 健康管理-最大的“效率黑洞” 这是影响料肉比最不稳定、也最致命的因素。任何疾病,尤其是蓝耳病、PED、回肠炎等,都会严重破坏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