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19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蚌埠召开稳定畜牧业生产工作推进会,为当前生猪产业发展划下重点:会议不仅官宣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90万头,时隔17个月重回4000万头以下,更明确下一阶段要“加快落实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强化疫病防控、推进节本提质”三大核心任务。会议期间,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还率160人调研团赴安徽固镇牧原二场实地考察,检验企业产能调控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毅霞则在会上分享养殖节粮经验,形成“政策定调 +企业落地+地方赋能”的生猪产业发展新路径。

政策硬指标落地!多部门联动掐住产能“总闸”

生猪产能调控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动态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实现“供需适配”。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首次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同时将绿色合理区间下限从95%放宽至92%,为产能波动预留合理空间。这一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基于猪肉消费趋于稳定、生产效率提升的现实——2024年全国生猪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同比增加0.5头以上,单位产能产出效率显著提高,无需维持过高能繁母猪存栏。

2025年,政策进一步升级为“综合调控”:6月起,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明确“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至3950万头”的阶段性目标,通过“窗口指导”头部企业、严控信贷扩张、规范二次育肥等组合拳发力。9月,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进一步细化要求,明确头部企业需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售猪,同时配套财政金融措施——如减少刺激产能增长的补贴、严控扩产信贷,避免行业在猪价低迷期陷入“越亏越扩”的恶性循环。

政策的精准性体现在“逆周期调节”:2024年9月,农业农村部提前发布“2025年春节后猪价可能下跌”的预警,引导养殖场户节前顺时出栏;2025年9月猪价跌至12.93元/公斤、接近部分企业现金成本时,又通过“淘汰低产母猪”“降出栏均重”等措施缓解短期供应压力,既防“产能过剩”,也防“过度去化”。

3990万头破线!产能与猪价的“双向奔赴”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产能的“总开关”,直接决定6-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其变化与猪价呈现明显的“滞后关联”:

2024年:产能回调带动盈利修复。2024年3月猪价触底后,随着4月末能繁母猪降至3986万头(绿色区间内),5月养殖行业正式扭亏为盈,8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升至20.35元/公斤的年内高点,前10个月头均盈利达204元,同比增加278元,印证“产能合理→价格回暖→盈利改善”的正向循环。

2025年:高位产能施压,调控迫在眉睫。2024年11月能繁母猪存栏升至4080万头(接近绿色区间上限4095万头),直接导致2025年生猪供给过剩。8月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4.30元/公斤,同比下跌31.4%;9月进一步降至12.93元/公斤,低于部分上市猪企现金成本。直至10月能繁母猪降至3990万头,才逐步释放“供需关系改善”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出栏均重调控”成为短期平衡供需的关键手段。2025年6月起,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带头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以上降至120公斤左右,部分企业如牧原甚至降至119公斤。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3周全国生猪宰前均重128.3公斤,较6月初减少2.6公斤,相当于在出栏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猪肉供应量减少约2%,有效缓解了短期市场压力。同时,头部企业全面停止二次育肥销售——牧原通过GPS轨迹追踪,将二次育肥占比从2024年的12%降至零,避免“投机性压栏”加剧价格波动。

猪企“瘦身”革命:丢规模、拼效率,成本战打到底

面对政策调控与市场压力,头部猪企率先跳出“规模竞赛”,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其动作可概括为“三减一升”:

减产能:主动调减能繁母猪,淘汰低效产能。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从2025年初的362万头降至二季度末的343万头,计划年底进一步降至330万头,累计减少32万头,对应减少约900万头商品猪潜在出栏;温氏股份早在2025年6月便发布通知,严控能繁母猪规模,逐步关闭低效猪场,将存栏控制在260万头以内;新希望则明确“2023年至今能繁母猪零增长”,未来聚焦现有规模的效率提升,不盲目扩张。

减体重:降低出栏均重,顺应市场节奏。除牧原、温氏将均重降至120公斤左右外,新希望长期将出栏均重稳定在118-120公斤,做到“高价不压栏、低价不抛售”。据测算,出栏均重每降低10公斤,单头猪饲料消耗可减少约30公斤,直接降低养殖成本。

减风险:终止扩产计划,严控资金链。2025年7月,神农集团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计划,其原募资用途为新建养殖场;巨星农牧也延长扩产募资决议有效期,反映企业对“扩产风险”的审慎判断。

升效率:科技降本,突破核心技术。牧原股份通过精细化管理,将商品猪完全成本从2025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7月的11.8元/公斤,全年目标12元/公斤;新希望加大育种投入,自建农业农村部猪禽数智化育种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猪芯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同时通过低蛋白日粮、精准饲喂技术降低饲料成本;行业整体PSY水平持续提升,牧原平均PSY达29头,优秀场线可至35头,较2024年提升约5%-8%。

破局分化时代:中小场户迎新机,产业生态焕新

尽管调控已初见成效,但生猪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产能调减进度不及预期——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仅完成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的6.5%,部分企业持“观望心态”,希望“同行减产后抢占市场”,甚至暗中扩产;另一方面,中小养殖户生存压力加剧——2025年9月猪价跌至12.93元/公斤,低于多数散户成本线,加之技术、资金优势不足,散户市场份额已从早年的50%以上降至不足30%,而规模化率突破70%,行业结构加速分化。

不过,随着政策持续发力与行业共识形成,未来生猪产业将逐步走向“供需平衡、效率优先”的格局:

短期看,猪价有望季节性回升。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将提振消费需求,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判断,四季度猪价以“稳中有涨”为主,养殖仍可保持盈利;

中期看,2026年供应压力将缓解。当前能繁母猪调减将直接影响2026年二季度后商品猪出栏,朱增勇认为,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可有效降低2026年猪价下跌风险,避免“深度亏损”;

长期看,产业生态将更趋健康。政策将持续支持“中小养殖场户适度规模养殖”,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养殖”等模式带动散户融入产业链,同时强化疫病防控(如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创建“无疫小区”)、完善金融保险工具(如活体抵押贷款、价格保险),避免“大起大落”。

从“2024年扭亏为盈”到“2025年产能优化”,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不再是“靠规模赚周期钱”,而是“靠效率赚稳定钱”。未来,唯有顺应政策导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无论是头部企业还是中小场户,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立足。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中国猪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