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家明确的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一边是连续16个月超4000万头的高位存栏;一边是监管部门人士痛斥个别企业坐等他人减产“搭便车”甚至逆势扩产乱象,一边是大企业呼吁坚持 “一碗水端平” 原则,统一暂停新增生猪产能审批,散户直言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2025年6月启动的生猪产能调控已逾数月,截至三季度末仅完成调减目标的6.5%,产能去化远不及预期。这场关乎产业冷暖与市场平衡的调控,正陷入多方诉求碰撞的争议漩涡,从业者焦灼、消费者关切,产能去化为何迟迟难达预期?

调控遇阻:生猪产能去化为何滞后?

生猪产能长期过剩的痛点早已凸显。自2024年6月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便持续徘徊在4000万头以上,贴近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对应的绿色区间上限,直接导致10月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1.22元/公斤,同比跌幅超40%,创年内新低。为破解困局,国家出台“限扩产、降体重、禁二育”三重调控手段,但落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核心阻力来自部分企业的观望与博弈心态。监管部门人士直指行业乱象:个别企业不愿主动承担减产责任,反而坐等同行收缩产能后抢占市场份额,甚至暗藏扩张意图。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虽表面响应调控号召,却通过技术优化提升PSY、优化种群结构等方式,间接维持实际生猪供应能力,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幅度被生产效率提升所抵消。此外,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对“搭便车”“逆势扩张”等行为的约束不足,进一步稀释了调控成效。

企业实践:头部企业的减产举措

在争议与观望中,一批头部企业用实际行动推进产能优化,但其减产多聚焦“低效产能淘汰”与种群结构优化,这类调整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影响是渐进式的,体现了产业转型的理性导向。

牧原股份:从最高362.1万头能繁母猪调减至330.5万头,提前完成32万头目标(占全国调减目标32%),停售二次育肥生猪并降低出栏均重。

温氏股份:关停全国7家低效猪场,将能繁母猪存栏控制在260万头内,禁售二次育肥生猪且下调出栏均重。

新希望:维持76万头能繁母猪稳定规模不盲目扩张,禁售二次育肥生猪,稳定出栏体重并优化养殖效率。

扬翔股份:2026年出栏目标从565万头降至530万头,主动压缩产能约6%。

罗牛山、天邦食品等企业:通过退租亏损猪场、剥离低效资产跟进调控要求。

需要关注的是,头部企业需平衡“响应政策”与“守护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存在“观望”心态,实际减产力度未完全达预期,这也是产能去化偏慢的原因之一。

争议焦点:各方诉求的核心分歧

产能调控的深层矛盾,本质是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与生存诉求分歧。国家与行业协会多次强调,大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中小企业需主动跟随调控,共同避免产能无序扩张。

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呼吁坚持 “一碗水端平” 原则,统一暂停新增生猪产能审批,从源头遏制总量扩张;有序退出低效存量产能,重点针对三类产能推进退出:一是位于禁养区内的猪场,二是环保排放不达标的猪场,三是相关证件不齐全的猪场。

散户的诉求聚焦现实生存困境。受制于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散户养殖效率偏低,在当前低迷行情下抗风险能力极差,缺乏应对周期波动的有效手段,大量散户被迫退出市场。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8月的“天蓬论坛—第五届猪产业发展大会”上接受《中国猪业》采访时表示,从行业结构来看,小散户市场份额已不到30%,集团企业和大规模场接近40%,中等规模约30%;过去一年多产能呈现“大增、中稳、小降”格局,集团企业产能增长、中等规模稳定、小散户总体下降。他认为,国家引导龙头企业去产能的对象定位精准,即便个别小散户少量增产,对全国产能调控大局造成实质影响也较小。

转型态势:多方协同推动产业发展

生猪产能调控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率竞争”转型的必经阶段,离不开政策引导、企业自律与市场倒逼的多方协同。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多方诉求正在逐步寻找平衡,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只是,在产能持续调减的进程中,生猪行业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回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