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国内猪肉市场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白条猪肉价格一度跌至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截至10月27日,全国白条猪肉平均价格为15.27元/公斤,较月初下降0.67元,跌幅达4.22%。月内最低点出现在10月13日,仅为13.98元/公斤,相较今年1月26日的高点21.71元/公斤,累计下跌35.61%。这一价格不仅创下年内新低,也成为近七年来的历史底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然而,在价格探底之后,猪肉市场迅速出现反弹迹象。这一转折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与市场情绪的积极调整。从供应端来看,10月上旬养殖企业出栏积极性较高,生猪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供应充足,对价格形成明显压制。但进入中旬后,随着价格跌破多数养殖户的成本线(约12元/公斤),部分地区甚至跌至10元/公斤,行业普遍出现‘抄底’心态,二次育肥户开始大量补栏,屠宰企业收购难度上升,市场流通节奏逐步放缓。下旬多数企业出栏进度趋缓,整体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为价格回升创造了条件。
需求端的表现也为价格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庆中秋双节过后,终端消费一度回落,屠宰量明显下滑。但随着节后复工开学,消费需求逐步恢复。更重要的是,10月中下旬全国多地气温显著下降,正式进入冬季模式,居民对猪肉的购买意愿增强。腌腊、灌香肠等传统季节性需求提前启动,虽尚未大规模展开,但已带动部分区域销量上升。与此同时,商超和经销商为吸引客流,纷纷推出低价促销活动,进一步刺激了鲜品猪肉的市场走货速度。屠宰企业普遍采取‘以销定产’策略,根据订单灵活调整生产节奏,推动日均屠宰量稳步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冻品市场的主动操作成为本轮价格反弹的重要推手。截至10月底,全国重点屠宰企业的冻品库容率攀升至21.75%,环比上升2.73个百分点,同比亦高出1.75个百分点。这一显著增长源于多重因素:一方面,毛猪价格跌破成本线激发了行业囤货行为,加工厂订单增加;另一方面,资金和仓储能力较强的屠宰企业开始主动进行分割入库,押注后期价格上涨。此外,部分持有高成本库存的企业也通过持续入库来摊薄平均成本,而外部贸易商和资本方同样表现出较强的囤肉意愿。多方力量叠加,使得冻品库存快速累积,有效分流了市场现货供给,助力猪价止跌企稳并开启反弹通道。
展望11月,猪肉价格有望延续阶段性回升态势。从供应角度看,10月上中旬出栏节奏较快,多数规模猪企已完成当月计划,预计11月初出栏量将出现边际收缩。已有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主动下调11月出栏目标,旨在缓解短期供应压力,稳定市场价格。同时,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尚未集中出栏,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冲击。而在需求方面,传统消费旺季即将全面启动。历史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12月猪肉消费量环比通常增长5%至8%,节日备货、家庭聚餐、腊味制作等需求将逐步释放,对价格形成持续拉动。
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生猪产能总体仍处于偏高水平,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但短期内供需格局正朝着有利于价格回升的方向演变。在养殖端主动缩量、冻品入库加速以及季节性需求回暖的共同作用下,白条猪肉价格已具备阶段性反弹的基础。预计11月份全国白条猪肉均价将在14.80元/公斤至15.80元/公斤区间运行,市场有望走出低谷,迎来一波温和回升行情。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