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出现止跌企稳的积极信号。截至10月24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回升至11.83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10元/公斤,实现连续五日小幅上涨。尽管如此,当前猪价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月环比下降6.41%,同比大幅下跌32.9%,创下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从区域走势来看,南方主产区价格普遍上扬,北方市场则出现小幅回调,南北价差进一步拉大,显示出区域供需格局的分化。
对于本轮猪价持续走低的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指出,核心在于供给端的显著增加。他解释称,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直接导致今年第三季度商品猪出栏进入高峰期,形成阶段性供应过剩的局面。此外,往年7月至9月通常为季节性上涨周期,部分养殖户基于此预期选择压栏惜售,但今年由于前期供应充足,猪价并未如期反弹,反而持续走弱,引发养殖端恐慌性集中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压力。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邹莹吉也分析认为,今年以来猪价整体呈现先震荡后加速下滑的趋势,根本原因正是产能的集中释放。她指出,今年9月和10月正是前期能繁母猪高繁殖率对应的出栏高峰,叠加部分养殖场未能在9月完成出栏计划,将生猪延后至10月集中上市,导致供应压力空前加大,猪价一度探底。目前虽有反弹迹象,但主要反映的是出栏节奏逐步恢复正常,属于市场自我修复的过程。
从需求端看,传统节假日过后,消费惯性回落,市场需求恢复缓慢。正信期货表示,当前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10月下旬多地气温明显下降,局部地区对猪肉的需求略有提振,尤其是在南方腌腊季临近的背景下,终端消费有望逐步回暖。然而,当前白条肉走货速度依然偏慢,实际需求表现不及预期,难以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行为近期成为影响短期猪价的重要变量。随着肥猪与标猪价差扩大,北方地区部分二育户开始入场补栏,推动现货价格企稳回升。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为市场提供了短期支撑。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整体生猪供应充足,二育操作的空间和持续性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强需弱的基本面。同时,近期二育出栏占比已明显下降,反映出市场参与者趋于谨慎。
展望后市,尽管四季度迎来传统消费旺季,包括天气转冷带来的灌肠、腌腊等需求上升,预计11月起屠宰量将逐步回升,样本企业日均屠宰量在12月或环比增长超过26%。但专家普遍认为,季节性需求的增长难以完全消化庞大的出栏压力,供需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中辉期货指出,在养殖端悲观情绪下,增量出栏行为仍在持续,而需求端未见明显起色,生猪价格或将延续弱势震荡格局。
朱增勇预测,10月中旬的猪价可能已触及全年低点,后续有望迎来环比上涨。随着南方腌腊季启动和北方冬季消费升温,终端需求将逐步释放,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他同时强调,在生猪整体供应充裕的背景下,猪价上涨空间仍然有限。邹莹吉也持类似观点,认为11月猪价或呈现先抑后扬走势,部分区域可能出现短线二育补栏,带来阶段性支撑,但难以改变整体弱势局面。
国金证券则从供给角度研判,未来几个月生猪出栏量将保持环比增长趋势,叠加政策层面加强对二次育肥的调控,季节性库存积累的空间受限,猪价仍存在进一步下探的可能。不过,当前行业已普遍陷入亏损,价格跌破完全成本线,产能去化正在悄然进行。综合来看,虽然短期仍有压力,但板块景气度已处于底部企稳阶段,未来随着产能逐步调整,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平衡。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