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落幕,生猪市场也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折。此前一度跌至每斤5.5元的外三元标猪价格,如同触底反弹的弹簧,在月末强势回升。截至10月2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攀升至6.1元/斤,正式迈入“6元时代”。部分主产区如山东、江苏、吉林等地率先突破6元大关,南方部分地区甚至逼近6.25元/斤。据预测,10月29日均价有望达到6.26元/斤,较月内低点累计涨幅将超过13.9%。这一波强劲反弹,不仅让持续低迷的市场情绪得以提振,也让养殖户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本轮猪价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供应端出现结构性调整。尽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约4.2%,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已连续12个月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8月份,存栏量已降至3984万头,显示出产能去化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企业占比首次突破68%,散户加速退出,使得市场整体的“有效供给弹性”下降,抗压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随着猪价回暖,许多大型养殖集团在完成月度出栏计划后主动缩量挺价,环比出栏量减少达12%,进一步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
其次,二次育肥的集中入场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进入10月下旬,山东、河南等地的二次育肥比例从9月的5%迅速上升至12%,而在华东和华中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至60%。这些养殖户看好后市,提前购入标猪进行短期育肥,直接分流了屠宰企业的采购来源,导致收猪难度加大,倒逼屠企提价抢猪。这种由市场情绪带动的需求增量,虽具阶段性特征,但在短期内对价格形成了有力支撑。
第三,季节性消费回暖为猪价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北方地区气温骤降、南方进入深秋,居民‘贴秋膘’的传统需求集中释放。猪肉因价格相对低廉、营养价值高,成为家庭餐桌上的首选肉类。同时,南方部分地区已零星启动腌腊季,食品加工企业开始提前备货,拉动屠宰企业开工率从9月的31.3%回升至32.38%。虽然增幅看似不大,但在供应趋紧的背景下,任何需求的增长都会被放大,进而传导至价格端。此外,饲料成本的下行也为养殖端减轻了压力。当前玉米市场价格稳定在2378元/吨,豆粕价格回落至3050元/吨,使得配合饲料成本维持在2.66元/公斤的低位水平。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养殖成本已降至约1640元/头,头均亏损大幅收窄至30—50元,养殖户的抗价能力和惜售心理明显增强。
然而,在乐观背后,仍需警惕三大潜在风险。其一,产能过剩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扭转。尽管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但四季度可供出栏的标猪总量依然充足,叠加高达98万吨的冻品库存,后续供应压力依然不容小觑。其二,政策调控的‘天花板’可能随时显现。国家发改委已在9月两次释放信号,表示必要时将投放猪肉储备以平抑价格波动。此前8月中央已实施1万吨冻猪肉收储,显示出政府既托市又防涨的双重意图。一旦猪价过快上涨,储备肉投放或将成为现实。其三,消费需求的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今年暖冬概率较大,可能导致南方传统的腌腊高峰推迟,削弱季节性利好;同时,禽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猪肉消费。目前屠宰企业开工率虽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农业农村部门建议养殖户保持理性:应根据猪只体重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赌行情;优先保障现金流安全,严格控制饲料采购中的赊销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储备投放、进口肉到港等政策动向,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展望未来,短期内猪价仍将受供需博弈影响呈现震荡走势。10月份样本企业出栏量普遍环比增长5%以上,供应压力犹存,而价格上涨本身也可能抑制二次育肥的持续进场。但从长期看,行业正逐步迈向深度调整期。随着规模化进程加快、养殖效率提升以及产能去化持续推进,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产能有望迎来拐点,行业或将步入‘波动减小、盈利趋稳’的健康发展新阶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