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规模化养猪生产中,蓝耳病(PRRSV)仍是导致猪群免疫抑制的核心因素之一。该病毒主要侵袭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其吞噬功能和免疫调节机制,造成机体进入一个短暂但危险的“免疫抑制窗口期”。在此期间,原本存在于猪体上呼吸道的条件性致病菌——如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趁虚而入,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尽管二者常在同一背景下爆发,且临床表现相似,但它们在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本质差异。准确识别并区分这两种疾病,是实现精准防控的关键。
从入侵路径来看,链球菌通常定植于扁桃体或鼻腔黏膜,随后突破局部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它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高度亲和力,尤其容易穿透血脑屏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此外,关节也是其常见靶器官,可引发多发性化脓性关节炎。相比之下,副猪嗜血杆菌虽同样源自上呼吸道常驻菌群,但在免疫功能受损时大量增殖,并主要侵犯浆膜组织,包括心包膜、胸膜、腹膜甚至脑膜。其致病核心在于诱发强烈的纤维素性炎症反应,形成典型的‘绒毛心’、胸膜炎和腹膜粘连等病变。这种根本性的靶器官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后续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上的显著区别。
临床上,两种感染均表现为保育阶段仔猪精神萎靡、食欲丧失、呼吸急促甚至死亡率升高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混淆。然而深入观察可发现关键线索:链球菌感染往往起病急骤,部分病例突然倒地抽搐、角弓反张、四肢划动,呈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副猪嗜血杆菌则更多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咳嗽、消瘦,病程相对延长。此外,链球菌引起的猝死比例更高,而副猪感染猪只可能长期带病,生长迟缓,形成僵猪。这些细微差别为早期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剖检是确诊和鉴别的金标准。链球菌感染的典型病变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关节:脑膜充血、出血,脑脊液浑浊增多,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关节腔内积聚乳白色或黄绿色脓液;全身可能出现败血症征象,如脾脏急性肿大、浆膜面散在点状出血等。而副猪嗜血杆菌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是‘绒毛心’——即心包积液并覆盖一层厚实的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似绒毛;同时胸腔和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肺、肝、肠表面被纤维素包裹,导致脏器间广泛粘连。关节虽也可受累,但关节液多呈清亮或含纤维素丝状,少见真正化脓。国外研究数据支持这一差异: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的研究指出,在PRRSV阳性猪群中,75%并发链球菌的病例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而85%以上的副猪病例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或胸膜炎。
治疗方面应坚持‘抗病毒+抗菌+对症支持’三位一体原则,但抗生素选择需因病而异。针对链球菌,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呋、头孢喹肟)为首选,因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高度敏感且时间依赖性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脑膜炎时,必须选用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头孢噻呋在这方面表现出色。研究表明,其对临床分离链球菌的MIC90值极低,抗菌活性强。而对于副猪嗜血杆菌,耐药问题更为突出。虽然头孢类仍是主力,但部分地区阿莫西林耐药率已高达40%-60%,而头孢噻呋耐药率普遍低于5%。因此,在严重疫情中常采用联合用药策略,如头孢噻呋联用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配合多西环素,以拓宽抗菌谱并延缓耐药发展。
防控永远重于治疗。首要任务是稳定蓝耳病状态,通过封群管理、后备猪科学驯化、合理使用疫苗等方式降低群体病毒载量,缩短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同时强化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全进全出制度,保障环境干燥通风,避免过度拥挤,减少各类应激源。在断奶、转群等高风险期,可通过饮水或饲料短期添加敏感抗生素,覆盖免疫抑制窗口期,起到预防作用。对于链球菌,已有商品化的多价灭活疫苗可供使用,建议在高发场对母猪免疫以通过初乳保护仔猪,或直接对仔猪进行接种;同时严格规范阉割、断尾、打耳号等操作流程,防止外伤感染。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由于其血清型复杂(至少15种)、交叉保护弱,通用疫苗效果有限,最有效的手段是制备基于本场流行株的自体苗(自家苗),并对繁殖母猪进行免疫,从而提升仔猪被动免疫力。此外,还需同步控制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等原发性呼吸道疾病,避免多重打击加剧副猪问题。
综上所述,链球菌与副猪嗜血杆菌虽同为蓝耳病背景下的常见继发感染,但实为两类截然不同的疾病。前者以急性发作、神经症状和高猝死率为特点,属于‘速发型’全身感染;后者则以慢性纤维素性浆膜炎为主,表现为呼吸障碍和生长受阻,属‘消耗型’过程。唯有结合细致的临床观察、系统的剖检分析以及基于药敏试验的精准用药,才能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应对方案。唯有如此,养猪从业者方能在复杂的疫病环境中掌握主动,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