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现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近日就发展壮大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相关建议作出答复,明确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和组织化提升等方面已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并将持续深化政策支持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和小农户增收。
在资金扶持方面,财政部通过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项目,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生产设施、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品牌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并拓展多元营销渠道,全面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奶牛家庭农场和奶农合作社,鼓励发展养殖与加工一体化模式,增强产业链韧性,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同时,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专项,指导各地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联农带农紧密的示范性主体,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金融支持也不断加码。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从信用贷款推广、抵押质押物范围扩大、专属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系统性支持措施,并将金融服务成效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截至2024年底,全国信贷直通车累计为636.95万个经营主体提供授信7258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题。与此同时,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累计担保项目达453万个,担保金额突破1.59万亿元,显著提升了新型主体的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未来,相关部门将继续完善金融政策体系,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强化信贷资源精准投放。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支撑,财政部通过就业补助资金支持职业技能培训,2025年下达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重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群体,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并落实培训补贴,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农业农村部则统筹推进多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头雁’项目,遴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赴优质高校进行系统培养,目前已累计培育5.43万名‘头雁’人才。2024年,全国共培训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等新型主体带头人超过25万人次,‘耕耘者振兴计划’也围绕规范运营、产业融合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近5万人次。
为激发人才活力,农业农村部还推动建立以服务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明确将科技人员下沉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量纳入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农业科技力量向一线集聚。此外,通过举办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评选、农民技能大赛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人才展示平台,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头雁’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系统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国家强调不能简单以土地流转规模作为政策导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必须科学把握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注重效益产出、集约水平和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为此,农业农村部不断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先后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参考规范(试行)》等21项标准,指导地方规范开展流转服务。目前,全国已有1711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81个地区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收录近400万家,注册农民合作社超过210万家,依法组建的联合社达1.5万家,带动近6000万个成员实现合作增效。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型,其中104.3万家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另有10.2万家专注于运销,7.1万家从事加工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正由单一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跃升。未来,农业农村部将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带动小农户增收行动’,进一步引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绿色发展,鼓励合作社依法自愿兼并重组或组建联合社,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