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下旬,全国生猪市场的标猪与肥猪价格差距持续拉大,10月21日达到月内峰值,价差高达0.82元/公斤,较9月底猛增105%。这一显著变化折射出当前生猪市场供需结构的深刻调整——大猪存栏比例明显下滑,而标准体重生猪供应充足。随着气温逐步下降以及南方腌腊季的临近,市场焦点集中于中大猪价格是否能够带动整体猪价回暖,进而扭转此前低迷的行情走势。
10月份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经历深度下跌后迅速反弹。截至2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回升至12.4元/公斤,较月初低点上涨1.8元/公斤。此次反弹主要受到多重因素推动:一方面,二次育肥主体在低价区间积极入场补栏;另一方面,大体重生猪因需求预期升温而价格走强,带动市场情绪回暖;同时,部分养殖户出于对后市看涨的心理,选择压栏增重、惜售扛价。尽管这些行为短期内支撑了猪价,但也导致了供应压力向后推迟,为春节前的集中出栏埋下隐患。
从源头供给来看,商品猪出栏量正逐步增加。依据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出栏的生产周期推算,自2024年起,随着母猪产能的恢复和养殖效率的提升,2025年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回升。数据显示,5月以来仔猪出生增速加快,截至8月末累计同比增长5.69%,同比增幅达9.59%。按照约6个月的育肥周期计算,这部分增量将在年底前后陆续进入市场,进一步加大节前毛猪供应压力。
与此同时,多数大型养殖企业年度出栏计划进展偏慢。统计显示,除温氏股份外,其余上市猪企在1-9月的实际出栏进度普遍落后于原定节奏,滞后幅度在1.5%至10%之间,个别企业甚至低于目标15%。这意味着四季度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出栏任务,出栏计划或将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集中放量的风险不容忽视。
在出栏体重方面,尽管10月上中旬猪价大幅回落曾促使养殖场短暂降低出栏均重,但从整体来看降幅有限。生猪平均出栏体重仅从123.5公斤微降至123.2公斤。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前期亏损扩大带来的降重出栏意愿增强,也有南方地区气温转凉后大体重猪源成交加快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二次育肥的大规模介入,不仅拉动了阶段性需求,也促使部分规模场超计划销售。然而,当前不同体重段生猪的价格差异显著,规模场继续主动降重的动力不足,反而养殖户压栏增重情绪升温,预示着后期出栏体重易升难降。
值得注意的是,二次育肥行为已造成明显的供应后移效应。截至10月20日,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多地二次育肥入场比例已达25%至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0%至60%。虽然下旬猪价回升使得新增入场热度有所降温,但仍有大量前期观望的养殖户陆续进场操作,尤其在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二育采购持续进行。这虽对短期价格形成支撑,却也意味着春节前市场将面临原有出栏计划与二育集中出栏的双重压力叠加。加之明年2月中旬正值春节假期,节后消费疲软与企业冲刺年度目标的矛盾可能引发提前集中出栏,进一步加剧阶段性供应过剩风险。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业内建议养殖户理性应对。对于标猪,应把握合理盈利窗口,顺势分批出栏,避免盲目压栏或追涨杀跌。通过在不同体重阶段梯次出售,有助于平滑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而对于‘牛猪’(大体重猪),更应坚持‘落袋为安’原则,精细核算每增重一公斤所投入的饲料成本,一旦增重边际收益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继续压栏便失去经济意义。科学决策、动态调整出栏节奏,方能在波动中实现稳健收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