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桂妃山还笼罩在薄雾之中,白色的现代化猪舍静静伫立在青山环抱间。顾场长已经坐在办公楼的电脑前,指尖轻点屏幕,开启一天的工作。他的目光专注地扫过一串串跳动的数据——母猪采食量、环境温湿度、设备运行状态……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在他眼中却是两万两千头母猪的生命节律,是整个猪场高效运转的脉搏。
作为桂妃山智能设施楼房猪场的负责人,顾场长管理的不仅是一座年产能巨大的现代化养殖场,更是一个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座位于贵港的猪场,选址独具匠心:远离城市喧嚣,保障生物安全;又临近技术资源和人才输送带,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想土壤。在这里,扬翔的‘数智养猪’理念正被一步步转化为现实。而顾场长,正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推动者与见证者。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数据。’顾场长语气坚定。他每天的第一项任务,是分析前一日各生产线的表现,寻找亮点,也排查隐患。通过扬翔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他能实时掌握每栋猪舍的动态。过去靠经验判断的饲养方式,如今已被精准到克的自动喂料系统取代。‘以前调个刻度凭感觉,现在手机上设定数值,设备就精准投喂,误差几乎为零。’他指着屏幕解释道,‘这不仅是节约饲料成本,更是对每一只猪健康负责。’
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员工不再需要日复一日扛着饲料穿梭于栏舍之间,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更精细的健康管理、行为观察和数据分析中。‘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关注猪的状态,幸福感明显提高了。’顾场长感慨。从技术员到厂长,再到公司总经理助理,他在扬翔走过了十二年。这十二年,是他个人能力不断跃升的历程,也是中国养猪业从传统走向智能的缩影。
上午九点半,顾场长换上防护服,经过层层洗消程序,进入生产区巡线。从配怀舍到分娩舍,他一边查看母猪体况,一边与员工交流数据异常的原因。一场简短的现场会议后,他会特别关心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询问他们的适应情况。‘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他回忆起初入行时的青涩,‘连排班都不会,被老师傅批评。但现在,我已经能带领几十人的团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猪场从传统平房向智能化楼房升级,技术革新背后是观念的碰撞。‘最难的不是设备安装,而是改变人的思维。’许多老员工习惯凭经验操作,对看数据、用系统心存抵触。顾场长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化身‘培训师’,手把手教学,用实际案例证明智能化的好处。‘我要让他们看到,新技术能让工作更轻松,成绩更稳定。’最终,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高效的防非管理体系,并获得公司表彰,成为内部对标典范。
下午两点半,顾场长脱下工装,换上另一种角色——猪场的‘大家长’。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节假日值班不可避免。谈及家人,他语气微顿:‘确实有亏欠,但家人的理解让我坚持下来。’如今,依靠在扬翔的收入,他让家人住进了新房,孩子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正因深知离别的滋味,他格外重视团队的归属感。每逢节日,他都会组织聚餐、球赛,让留守员工感受‘家’的温暖。‘共创共享共赢’,在他这里不是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关怀。
夜幕降临,生活区渐渐安静。晚上七点半,顾场长仍在思考:如何让养猪变得更轻松、更有尊严?他坚信,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不仅是降本增效,更是提升从业者的幸福感。他希望自己不仅能管理好一座猪场,更能将桂妃山的成功经验复制出去,培养出更多年轻管理者。‘看到我带的年轻人当上场长,比我自己升职还高兴。’
当最后一盏灯熄灭,桂妃山重归宁静。但数据仍在流动,系统仍在运行,猪群在安稳休憩。明天清晨六点半,顾场长将再次坐在屏幕前,开启与两万多头母猪、与智能系统的又一次‘对话’。这是一场持续了十二年的坚守,也是一段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同行的旅程。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