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落幕,对于广大生猪养殖户而言,这个秋天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希望。经历了长达数月的价格低迷与深度亏损后,国内猪价自中下旬起强势反弹,市场情绪由阴转晴,呈现出‘拨云见日’的积极态势。尤其是在传统消费旺季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猪价非但未能上涨,反而一度跌至近四年来的最低点,标猪价格甚至触底至11元/公斤,令整个行业陷入焦虑与无奈之中。
回顾此前的下跌行情,核心原因在于产能持续过剩。数据显示,自去年5月至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攀升,并在年末达到4080万头的阶段性高点。按照生猪养殖周期推算,母猪妊娠期约为112天,仔猪育肥至出栏标准体重则需约6个月,这意味着去年末的高繁殖水平直接决定了今年9月前后市场标猪供应的集中释放。叠加今年5月至6月期间,各大放养公司大规模补栏仔猪,以及三季度二次育肥户陆续进场,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中秋国庆假期前后出栏高峰的叠加效应,供应压力空前巨大。
从实际出栏情况看,9月份主流样本猪企的出栏计划完成率仅为95.3%,部分产能被迫延后至10月集中释放。据机构调研数据,10月集团化猪企出栏量环比增长5.48%,叠加节前多元主体积极出栏、节后消费需求惯性回落,进一步加剧了猪价的下行压力,最终使全国标猪价格探底至5.5元/斤左右,养殖端普遍陷入全面亏损状态。
然而,转折点悄然来临。进入10月中下旬,猪价开启单边上涨模式,全国均价逐步从‘破5’迈向‘入6’,即每斤价格突破6元大关,市场重心显著上移。这一轮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结果。首先,业内普遍认为5.5元/斤已接近成本底线,继续下跌空间极为有限,这一共识极大提振了二次育肥户的入场信心。与此同时,秋粮上市使得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承压下行,养殖成本随之降低,进一步增强了二育群体的操作意愿和利润空间。
其次,随着北方地区气温骤降,猪肉消费需求稳步回升,尤其是对大体重白条猪的市场需求明显增强。但由于前期养殖端普遍采取减重提前出栏策略,导致当前中大猪源供应偏紧,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差持续扩大,进一步激发了养殖户的惜售挺价心理。散户和集团企业纷纷放缓出栏节奏,市场可售生猪数量减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
综上所述,在集团猪企主动减量、散户惜售情绪升温、二次育肥积极补栏以及季节性消费回暖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国内生猪市场终于摆脱低迷局面,迎来一轮有力反弹。尽管未来仍需关注产能去化进度与需求恢复的持续性,但当前猪价的回暖无疑为深陷困境的养殖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接下来的冬季消费旺季带来了更多期待。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