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豆粕价格一度跌破2900元/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价位接近近年来的低位区间,令不少从业者感到紧张,担心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探,创下新低。当时市场的忧虑主要来自对未来大豆供应格局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关于中国是否会继续采购美国大豆的讨论此起彼伏,成为影响市场情绪的关键因素。然而,就在价格低迷之际,豆粕却悄然开启反弹模式,出现了期货与现货同步上涨的局面。其中,期货涨幅尤为明显,一度逼近每吨100元,而现货则表现相对温和。
此次反弹的背后,是巴西大豆出口价格的大幅走高。近期,巴西大豆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显著溢价,导致中国买家采购节奏明显放缓。由于四季度末至明年一季度的大豆采购任务尚未完成,这一变化迅速引发了市场对后续原料供应的担忧。巴西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国内压榨企业的成本结构和豆粕的远期定价逻辑。因此,当进口成本上升、采购进度延迟时,市场开始重新评估未来几个月的豆粕供给状况,推动价格触底回升。
不过,随着价格上涨后趋于平稳,市场情绪再次转入观望状态。当前的核心焦点已转向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的进展。这场谈判的结果极有可能决定中国是否重启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表现来看,市场对中美农产品贸易回暖抱有较强预期——美豆主力合约已从此前不足1000美分的位置强势反弹,显示出国际市场对中国需求回归的信心增强。一旦中国确认增购美豆,将意味着未来大豆到港量有望大幅提升,叠加目前本就处于高位的豆粕库存,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从而抑制价格上涨空间,甚至可能引发回调。
反之,若谈判未取得突破,中国继续减少美豆采购,而巴西大豆的高溢价又难以短期内缓解,那么远期大豆到港量可能出现缺口,进而支撑豆粕价格延续上行趋势。毕竟,豆粕价格走势与进口大豆的到港节奏密切相关,原料供应的松紧直接决定了油厂的开机率、出货节奏以及整体市场供需平衡。因此,当前市场的多空博弈,本质上是在等待政策层面释放明确信号。
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事实上,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我国每年大豆进口总量接近1亿吨,而近年来南美国家,特别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能持续扩张,对华出口量已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即使完全停止采购美豆,整体大豆供应缺口也十分有限。此外,国家粮食调控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官方已明确表示,一旦市场出现供应紧张迹象,将适时启动大豆储备投放,以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因此,即便短期采购受限,也不太可能导致豆粕价格大幅飙升。
另一方面,即便中国恢复进口美豆,也不足以引发豆粕价格暴跌。首先,从近年数据看,美豆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23年进口美豆约2417万吨,占总量的24%;而2024年预计降至1800万吨左右,占比仅为17%。这一趋势表明,美豆已不再是决定中国市场走向的核心变量,其增量对整体供应的影响较为有限。其次,当前豆粕价格已处于近年低位,基本贴近油厂生产成本线,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不大。多数油厂出于亏损压力,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挺价意愿,这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
综合来看,尽管近期豆粕市场看似处于‘非涨即跌’的关键节点,但实际上大涨或大跌的概率都不高。更可能的情景是,在中美谈判等消息面的扰动下,价格出现阶段性波动,但随后仍将回归当前区间震荡格局。市场在经历一轮情绪释放后,最终可能发现——紧张了半天,价格依旧在原地徘徊。对于产业参与者而言,与其过度押注方向性行情,不如关注成本变动、政策动向与库存节奏,理性应对这一轮复杂的市场调整周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