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生猪价格迎来连续两天的小幅上涨,市场情绪开始出现明显分化。10月16日,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达到11.12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5元/公斤。在31个省市中,有19个地区价格上涨,12个地区出现回落,整体呈现大面积反弹态势。这是继前期持续低迷之后的又一次回暖信号,但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未来走势却引发了养殖户之间的激烈讨论。
一部分养殖户对后市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9月份大型规模猪场普遍加大了出栏力度,并采取降重出栏策略,同时暂停对外销售二次育肥用猪,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市场阶段性产能得到一定去化。与此同时,随着秋季深入,全国多地即将迎来气温显著下降,猪肉消费需求有望逐步回升,尤其是南方地区进入腌腊季前的备货期临近,终端消费支撑力增强。因此,这部分人判断,当前可能正处于猪价拐点的起点,行情或将开启震荡上行通道。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保持谨慎甚至悲观。他们指出,从饲料消费数据来看,9月份猪饲料销量环比增长1.96%,同比增长9.14%;其中育肥料销量更是环比上升2.75%,同比大幅增长13.24%。这些数据表明,尽管部分企业减少出栏,但整体养殖规模仍在扩张,生猪存栏基础依然庞大,未来的供应压力不容忽视。此外,当前尚未进入传统的腌腊、灌肠等消费高峰季节,猪肉需求并未真正放量,现阶段的价格反弹更多受情绪和短期行为推动,持续性仍存疑。
正是在这种多空交织的背景下,二次育肥现象再度升温。不少养殖户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纷纷购入中大猪进行二次育肥,目标直指12月的腌腊行情。如果届时价格不理想,还计划继续补栏,押注春节前的消费高峰。这种操作模式越来越像金融市场中的短线投机,导致业内发出“养猪如炒股”的感叹。然而,笔者认为,在当前猪周期波动趋于平缓、疫病、饲料成本、政策调控等多重风险并存的复杂环境下,以投机心态经营养殖业无异于火中取栗,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和重大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猪价反弹与二次育肥的活跃密切相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生猪价格站上11元/公斤关口,显示出一定的恢复势头。但区域差异依旧显著,例如广西地区报价仅为9.76元/公斤,已连续多日徘徊在4元/斤的低位区间,反映出局部市场仍面临较大去化压力。
展望后市,建议广大养殖户理性看待当前的价格波动,重点关注中大猪的出栏节奏和体重变化。鉴于整体产能仍处高位,盲目跟风进行二次育肥的风险较高。更稳妥的做法是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猪群结构,采取分批、多次出栏的方式,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保障现金流稳定,避免因过度押注单一时间节点而陷入被动局面。养殖不是赌博,科学管理与风险控制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