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华储网发布消息,中央储备冻猪肉将进行新一轮轮换出库竞价交易,本次挂牌投放国产冻猪肉1.5万吨。这是自9月以来的第四次储备肉投放,显示出国家在稳定生猪市场价格方面的坚定态度和持续加码的调控力度。通过频繁投放储备肉,政府旨在平抑节日期间的市场波动,保障民生供应,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猪肉市场供需关系偏松的现实状况。
  尽管政策调控不断加力,但当前生猪价格走势仍不容乐观。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截至9月25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75元,较前一日下跌0.07元,与一周前(9月18日)相比更是累计下跌0.46元。猪价重心持续下移,导致养殖户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原本寄望于中秋、国庆‘双节’带来的消费提振未能如期显现,市场对节前涨价的预期逐渐落空。
  造成当前猪价低迷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生猪养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今年下半年正是前期产能扩张后的集中释放期。尽管行业已进入去产能阶段,但庞大的存栏量仍需时间消化。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9月24日重庆市肉品供给指数小幅上升0.07%,而北京市白条猪批发交易量却环比下降1.10%,反映出市场整体呈现‘供强需弱’的格局,供需失衡压力依然存在。
  其次,近年来节假日对猪肉消费的拉动效应正在减弱。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升级,禽肉、水产等高蛋白替代品日益受到青睐,猪肉的消费占比有所下降。此外,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进口的约80万吨冻猪肉仍在陆续进入国内市场,预计需要6至8个月才能完成去库存过程。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不仅要消化国内产量,还需应对大量进口冻肉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需矛盾。
  综合来看,目前猪肉市场供应充足,而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实现显著增长。因此,在‘双节’来临之前,猪价大概率将维持震荡偏弱的运行态势。虽然部分区域因养殖户惜售情绪抬头可能出现小幅反弹,但缺乏全面上涨的动力支撑。市场信心仍显脆弱,亟需更多积极信号引导。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正在显现。随着养殖端持续推动降体重出栏,市场大猪存栏量逐步减少,北方地区大猪价格已出现明显回升迹象。更为重要的是,广东省近日发布预警,连续三周猪粮比价处于5:1至6:1的低位区间,并明确表示将适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这被视为稳定市场的积极举措。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释放出明确信号:预计四季度随着节日消费旺季到来,猪价有望迎来季节性回升,养殖行业整体仍将保持盈利状态,为养殖户注入了一颗‘定心丸’。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