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俗称“小非”)是当前生猪养殖业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尽管大多数养殖户对这一疾病已有耳闻,但对其具体的发病规律和传播特点仍缺乏系统认知。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不仅增加了日常管理的难度,也显著提升了疫情暴发的风险。要实现有效防控,必须遵循“先了解、再预防、最终杜绝”的逻辑路径。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深入掌握非洲猪瘟的发病规律,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非洲猪瘟在不同日龄阶段的猪群中表现出明显的发病顺序差异。临床观察表明,母猪和育肥猪往往是最早出现症状的群体,随后是保育猪,而乳猪则极少感染或发病。在母猪群体内部,妊娠前期的母猪发病率最高,属于高风险人群;相比之下,空怀母猪、断奶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母猪的感染概率相对较低。这一规律提示我们,在日常巡查中应重点加强对妊娠前期母猪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体征,做到早预警、早干预。
其次,非洲猪瘟引发的高烧具有独特的传播模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无名高热’。过去常见的蓝耳病混合感染往往表现为快速蔓延,3至5天内即可波及整个猪群,并伴随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非洲猪瘟虽然同样导致持续性高烧且退烧困难,但其传播方式更为隐蔽,呈现‘由点及面’的缓慢扩散特征。因此,当猪场出现高烧不退且病情逐步扩展的情况时,必须高度警惕非洲猪瘟的可能性,立即启动排查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诊断线索是针孔出血现象。在治疗高烧过程中,若发现拔针后针孔持续流血,甚至血液浸染皮肤,需进一步判断出血性质。如果是猪附红细胞体病所致,血液颜色通常较浅;而非洲猪瘟引起的严重败血症,则会导致流出的血液颜色深暗,甚至接近黑色。这种深色血液是病毒破坏凝血功能的表现,属于典型警示信号,一旦发现应迅速采样送检,避免延误防控时机。
此外,母猪在分娩前后属于免疫低谷期,身体虚弱,极易成为非洲猪瘟攻击的目标。临产前、分娩中以及产后几天内的母猪突发死亡或急性死亡的情况较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同栏其他母猪可能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形成‘个别死亡、多数正常’的局面。这种看似孤立的病例恰恰是非洲猪瘟的典型表现之一,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立即采取隔离与检测措施。
近年来,非洲猪瘟的传播特性还出现了三个新趋势,进一步加大了防控难度。一是病毒毒力有所减弱,部分感染猪只在一周内不出现死亡,病程延长,容易被误判为普通疾病;二是早期症状更加隐匿,如轻微厌食、精神沉郁等,难以引起重视,极易错过最佳干预窗口;三是传播速度加快,一旦突破临界点,疫情会迅速扩散,往往等到养殖户察觉时,已有多头猪只受到感染。因此,尽早识别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快速确诊已成为控制疫情的关键环节。
对于已经确认为弱阳性状态的猪场,实施精准‘拔牙’策略至关重要。所谓‘拔牙’,即通过剔除已感染及高风险个体,阻断病毒传播链。具体操作需根据饲养模式灵活调整。例如,在采用通槽饮水或喂料的配怀舍中,一旦发现阳性猪,应以整个通槽为单位进行处理,相邻通槽的猪群也需加强监测。若仅剔除单个阳性个体,虽短期成功率可达75%,但可能导致病毒在群体中长期潜伏,增加后续爆发风险。
在配备单体料槽和独立饮水系统的配怀舍中,可采取‘阳性猪+左右各一头’的剔除范围。同时,应对相邻的次级个体进行采样检测,排查潜在感染者,防止漏网之鱼。而在产房环境中,是否具备有效物理隔断决定了拔牙范围。若使用保温箱或PVC板实现了良好隔离,可按‘母仔同栏’原则处理;若无有效隔断,则至少需清除阳性栏及其左右各一栏的所有母猪和仔猪,以防交叉传播。
大栏饲养模式下的防控挑战更大。若有实心墙体作为栏间隔断,可仅剔除发病栏内的猪只;但若为栏杆式结构,空气与接触传播风险更高,最低标准也应清除发病栏及左右相邻栏的全部猪只。在此类情况下,建议在疫情初期采取‘反向拔牙’策略——将健康的产房仔猪和核心种猪优先转移至安全区域,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无论采取何种拔牙方案,所有处置后的区域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确保环境中的病毒被有效杀灭。与此同时,可通过添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制剂,提升猪群整体抵抗力。这不仅能延缓病毒传播速度,还能提高健康猪只的耐受能力,降低大规模暴发的概率。综合运用科学认知、精准判断与系统管理,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非洲猪瘟的坚固防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