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养猪户再次遭遇非洲猪瘟(简称“非瘟”)的侵袭,部分散户被迫清场止损,甚至连一些大型养殖企业也未能幸免。受疫情冲击,部分地区生猪加速出栏,市场供应短期内增加,导致猪价持续走低,养殖户普遍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尽管目前尚无针对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或特效治疗药物,但通过深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仍可有效提升防控能力。此前已有文章介绍过非瘟的基本症状与预防措施,本文将重点聚焦夏季这一高发季节,深入剖析其传播特点与发病规律,为养殖户提供更具操作性的防控参考。
  夏季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高风险期,主要与高温潮湿环境密切相关。蚊虫、苍蝇、蜱虫、老鼠以及蛇类等生物在夏季繁殖迅速,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非瘟病毒可通过这些动物携带并传入猪场——例如,苍蝇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病死猪尸体、排泄物或污染猪肉后,再飞入猪舍,就可能将病毒带入健康猪群。此外,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渠道。人们在市场上购买到被污染的猪肉后,若未妥善处理废弃物或未彻底消毒,也可能将病毒间接带入养殖场。因此,猪场选址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和集市,既可减少环境污染纠纷,更能降低疾病传入的风险。
  人员流动频繁是夏季非瘟传播的另一大隐患。饲料运输员、生猪收购商、肉贩、餐饮从业人员(如厨师、切配工)等都可能因接触染疫猪肉而成为潜在的病毒携带者。一旦他们进入猪场且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极易引发疫情暴发。为此,养殖场必须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出;所有进场人员需经过全面消毒,并穿戴专用工作服和鞋具;禁止员工私自购买和食用外部猪肉制品;同时加强车辆、工具及物资的入场消杀管理,最大限度切断人为传播链。
  从发病规律来看,非洲猪瘟在不同猪群中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通常情况下,成年猪尤其是母猪最先出现症状,其次是保育猪、仔猪和中猪,而尚未断奶的乳猪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中,产后母猪和空怀母猪最为敏感,妊娠期母猪次之。这一发病顺序提示养殖户应重点关注母猪群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分娩前后阶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观察。此外,非瘟发病初期常表现为持续高烧且难以退热,病情呈缓慢扩散趋势,而非像蓝耳病或呼吸道混合感染那样迅速大面积爆发。若猪群没有明显的咳嗽、皮肤发红等基础病前兆,却逐渐出现多头猪发热死亡,则需高度警惕非瘟的可能性。
  另一个重要判断依据是打针后的异常反应。非洲猪瘟会导致病毒性败血症,破坏血液系统,造成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在对疑似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时,可能出现针孔出血不止、皮下淤血等情况。同时,感染猪只的血液颜色往往较深,呈暗红色甚至黑紫色,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典型特征之一。此外,母猪在分娩期间或产后短时间内突然急性死亡,且无明显疾病征兆,也极可能是非瘟所致。此阶段母猪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病毒容易趁虚而入,攻击全身器官系统。
  在育肥猪群中,体型较大的中后期肥猪更易感染并快速死亡。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下,育肥猪长期处于高能量饲料喂养、活动空间有限的状态,本身体质偏弱,抗应激能力差。一旦感染非瘟病毒,前期症状隐匿,不易察觉,待病情发展至中后期则迅速恶化,常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急性猝死。这类情况尤其需要引起重视,不能简单归因为‘应激’或‘猝死综合征’。一旦发现此类现象,应立即对病死猪进行采样检测,并迅速启动隔离、消毒和上报程序,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虽无疫苗可用,但掌握其夏季传播特点与发病规律,仍能显著提高早期识别与防控效率。养殖户应牢固树立生物安全意识,严格落实人员、车辆、物资的管控措施,强化日常巡查与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威胁,唯有科学应对、防患未然,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