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玉米上市,都为猪场带来降低饲料成本的契机。然而,在这看似经济实惠的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霉菌毒素污染。由于收获期气候多变、玉米自身生理特性以及储存条件限制,新玉米极易成为黄曲霉、镰刀菌等有害霉菌滋生的温床。若管理不当,不仅会导致猪群采食量下降、生长迟缓,还可能引发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腹泻乃至免疫抑制等严重问题,给猪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要真正用好新玉米,必须建立一套贯穿采购、储存、选剂到饲喂的全流程防霉控毒体系,才能有效避开这个‘甜蜜陷阱’。
  新玉米为何容易变成‘霉菌炸弹’?其根本原因在于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首先,刚收获的玉米水分普遍高达25%至35%,远高于安全储存所需的14%以下标准。高水分环境为霉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温湿度条件,尤其是黄曲霉和镰刀菌这类产毒能力强的菌种,极易在此环境中大量滋生并产生毒素。其次,新玉米仍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入库后会持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和水汽,导致粮堆内部出现‘结露’现象,形成局部高温高湿区,进一步加剧霉变风险。此外,收割与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会造成籽粒破碎,暴露出富含营养的胚乳部分,更易被霉菌侵染。同时,混杂在玉米中的玉米芯、粉尘等杂质不仅本身可能携带霉菌孢子,还会阻碍通风散热,成为霉变的‘隐形推手’。
  面对复杂的霉变风险,单一措施难以奏效,必须构建‘检、存、选、用’四位一体的系统性防控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源头把控,即严把采购与检测关。在收货时应进行感官初筛,坚决拒收有霉味、结块、虫蛀或籽粒干瘪的玉米。同时,务必携带水分测定仪现场检测,拒绝收购水分超过16%的玉米,这是控制后续风险最直接且经济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应对每批次拟采购的新玉米进行实验室抽样检测,重点筛查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等主要毒素,掌握污染情况,为后续脱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道防线是科学储存,创造不利于霉菌生存的物理环境。新玉米入库后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干燥处理,通过烘干或自然晾晒将水分迅速降至14%以下,以切断霉菌生长的水源。入库前还需使用清选设备去除杂质、碎粒和粉尘,提升粮堆的通透性。在仓储管理上,建议采取分批采购、适量库存的策略,避免一次性囤积过多。储存期间应确保仓库干燥、密闭,并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定期监测粮温,一旦发现温度异常上升,立即倒仓通风降温。同时做好防鼠、防虫工作,防止交叉污染。
  第三道防线是精准选用脱霉剂。传统观念认为所有脱霉剂功能相同,实则大错特错。铝硅酸盐类吸附剂虽对黄曲霉毒素有一定效果,但对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几乎无效。现代防控理念已从‘被动吸附’升级为‘主动降解’,推荐使用含有酶制剂或微生物菌株的复合型脱霉剂,能够将多种毒素分解为无毒代谢物,实现广谱、高效的解毒作用。选择产品时应关注其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及权威检测报告,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添加,必要时根据玉米质量动态调整用量,杜绝凭经验随意投加的做法。
  第四道防线是合理使用,注重饲喂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尽管经过处理,新玉米仍含有较多抗性淀粉,消化率较低,建议在收获后储存至少一个月,使其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提高营养利用率。在更换饲料时,必须采用梯度过渡法,用5到7天时间逐步增加新玉米饲料的比例,避免因突然换料引起肠道应激和腹泻。尤其在饲喂母猪和仔猪时,更需谨慎操作。换料期间应密切观察猪群表现,包括采食量、粪便形态、精神状态等,若发现外阴红肿、假发情、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排查是否由霉菌毒素引发,并迅速调整饲料配方或加强脱毒措施。
  识别霉菌毒素中毒的早期信号,是猪场管理者必备的能力。育肥猪若出现采食减少、增重缓慢、料肉比升高等现象,可能是毒素影响了代谢效率;母猪若表现出外阴红肿、频繁假发情、配种失败甚至流产,极有可能是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表现;而黄曲霉毒素则主要损害肝脏,导致被毛粗乱、皮肤黄疸、免疫力下降;仔猪则更容易出现急性反应,如呕吐、腹泻、继发感染增多等。这些症状都是猪群发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管理者必须立即检查饲料原料质量。
  综上所述,新玉米既是降低成本的机遇,也是挑战猪场管理水平的考验。只有摒弃‘便宜就是划算’的短视思维,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霉菌毒素风险,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利用。通过建立‘源头检测控水分、科学储存降风险、精准选剂强降解、合理使用缓过渡’的四维防控体系,并严格执行每一个环节,猪场才能成功绕开新玉米背后的‘甜蜜陷阱’,将其转化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优质饲料资源,最终保障猪群健康、提升生产效益、实现长期稳定运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