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快速发展,对植物性蛋白原料的需求持续攀升。豆粕作为饼粕类饲料消费的主体,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然而价格波动剧烈,尤其近期豆粕价格大幅上涨,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带来了显著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杂粕类原料如棉粕的供应相对稳定,但因其含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为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聚焦于开发一种基于发酵工艺的无抗生长育肥猪饲料配方,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豆粕和棉粕,降低其抗营养成分,提升营养价值,并结合不同季节原料特性与生猪生理需求,优化饲料配比,探索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生猪养殖路径。
试验选取42头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同、初始体重约为45公斤的大约克夏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设三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试验周期为100天。饲养环境统一,栏舍朝向一致,采用水泥地面,每日饲喂3~4次,保证自由饮水,管理流程严格按照猪场规范执行。对照组使用普通豆粕和棉粕作为蛋白源,并添加抗生素(维吉尼亚霉素,商品名速大肥);试验组则采用经微生物发酵处理的豆粕和棉粕作为主要蛋白原料,全程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日粮配方依据国家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及美国NRC猪营养标准设计,确保营养均衡。试验期间记录采食量、发病情况及体重变化,并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空腹称重,以准确评估生产性能。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显示出更强的生长潜力;平均日采食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两组成活率均达到100%,表明发酵饲料安全性良好。在饲料报酬方面,尽管试验组饲料单价略高0.1元/千克,但由于无需投入抗生素,每头猪节省41元用药成本,最终试验组每头猪盈利达278.83元,较对照组多增收78.72元,毛利率提升33.98%,经济效益显著。若结合优质优价的市场策略,使用发酵饲料生产的猪肉有望获得更高售价,进一步放大经济优势。
在肉质品质方面,试验组同样表现出明显优势。屠宰后测定发现,试验组猪肉的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肉质更为细嫩、保水性更好,食用口感更佳。pH值在宰后45分钟和24小时的测定结果虽无显著差异,但整体趋势稳定。更重要的是,氨基酸分析显示,试验组猪肉中丝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氨基酸水平也有所提升,表明发酵饲料有助于提高猪肉的营养品质。这些改善得益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降解了豆粕和棉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同时合成了丰富的活性肽、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提升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综上所述,采用发酵豆粕和发酵棉粕配制的无抗饲料,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抗生素使用的潜在风险,还显著提升了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该饲料方案明显改善了猪肉的质地与营养组成,产出的猪肉更具市场竞争力。本研究表明,发酵蛋白原料是替代常规植物蛋白、推动饲料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拓展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猪只及其他畜禽中的应用,助力我国现代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