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场整体生产成绩的稳定与持续提升,离不开对后备母猪科学、系统的培育管理。其中,后备母猪的初配管理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其一生的繁殖表现和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经验丰富的猪场普遍将初配标准作为核心管控节点,因为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难产、二胎综合征等一系列问题。据SMS数据库统计显示,因后备母猪培育不规范而导致的淘汰,占总淘汰比例高达67%,这一数据充分揭示了初配管理不当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在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三元商品猪被广泛留作种用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然而,这类三元母猪在生殖系统发育、发情规律及泌乳能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PSY应用研究院对全国765家猪场的调研结果显示,使用三元母猪作为种源的猪场普遍存在发情率偏低、产仔数少、难产率高以及奶水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单胎生产效率,更严重制约了猪场产能恢复与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道理在后备母猪培育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急于配种看似加快了繁殖节奏,实则埋下诸多隐患。只有耐心细致地将后备母猪培育至生理和体况双重达标的状态,才能为其后续多个繁殖周期打下坚实基础。过早配种往往导致分娩困难、产后恢复缓慢,甚至提前淘汰,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初配标准并严格执行,是实现高效繁殖管理的前提。
首先,初配不达标显著增加难产风险。根据《猪病学》(第9版)的研究分析,母猪难产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无力(占比37%)、臀部结构异常(15%)以及产道狭窄(13%)。这些因素大多与后备母猪的身体发育程度密切相关。若在日龄过小、体重不足、骨盆尚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进行配种,分娩时极易出现宫缩乏力、努责无力、产道挤压胎儿等情况,进而导致产程延长、死胎增多,甚至需要人工助产或剖腹产,极大增加了母猪损伤和感染的风险。
其次,初配管理不当是诱发‘二胎综合征’的核心诱因之一。所谓二胎综合征,是指初产母猪进入第二个繁殖周期后,出现断奶后体况急剧下降(体重损失超过10%)、断奶7天内发情率低、返情率升高、再配困难,且第二胎产仔数较第一胎平均减少20%以上,同时头胎母猪淘汰率超过20%的一系列繁殖障碍现象。这一问题在新建猪场和大量使用三元母猪的场区尤为突出,已成为拉低全场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水平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本,仍是由于初配时母猪体成熟与性成熟未同步达成,导致整个繁殖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此外,初产母猪的生产表现并非仅仅受限于‘未达黄金胎次’的说法。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母猪在第三至第五胎才进入最佳繁殖阶段,但实际生产中已有不少猪场实现了初产母猪成绩优于经产母猪的突破。陈志林等人于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母猪第一胎的产仔性能与其后续连续五胎的繁殖表现呈显著正相关——即首胎产仔数越高、健仔率越好,后续各胎的生产成绩也越稳定且逐步提升。这意味着,优秀的初产表现不仅能带来即时收益,更能为母猪终身繁殖潜力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后备母猪的初配管理绝非简单的配种时机选择,而是贯穿于营养供给、发情诱导、体重监测、健康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初配不达标不仅会导致当胎难产、二胎综合征频发,还会对母猪整个繁殖生涯产生深远负面影响。因此,猪场必须坚持‘宁慢勿急’的原则,严格把控初配的日龄、体重、背膘厚度及发情稳定性等关键指标,确保每一头后备母猪都在最佳状态下进入繁殖周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母猪群高产稳产,推动猪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