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产业中,母猪场的管理效率和繁殖性能是决定生产效益的核心因素。其中,每头母猪断奶仔猪数(PSY)直接反映了整个繁殖体系的运作水平。而这一指标的源头,正是后备母猪的培育质量。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证实,母猪一胎产仔数量与其终身繁殖表现密切相关,因此,科学、系统的后备母猪管理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良好的后备培育不仅为猪群注入高质量的‘生产原料’,更决定了母猪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产力和使用年限。
  成功的后备母猪管理始于一个清晰的认知:后备母猪并非普通育肥猪,而是未来核心繁殖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效选留,必须综合考虑母猪群的淘汰率与后备母猪各阶段的利用率。从断奶到配种,后备母猪需经历多个关键环节,包括健康驯化、体重增长、发情诱导和精准配种。每一个阶段都存在损耗,因此合理的后备留种比例至关重要,以确保最终有足够数量符合标准的后备母猪进入繁殖群。
  实施高效的后备培育计划,离不开专门的设施与空间支持。理想情况下,猪场应设立独立的后备培育舍,并配备适宜的栏位、通风系统和生物安全措施。近年来,随着动物疫病风险上升,后备母猪的隔离与健康适应(驯化)变得尤为关键。新引入的后备母猪必须经过至少4-6周的适应期,使其免疫系统逐步接触并建立对本场病原的抵抗力,从而避免将外部疾病带入核心群。尤其是在场外引种的情况下,这一过程更需精细化操作,确保其健康状态稳定后再转入繁殖区。
  一个成熟的后备母猪培育体系应设定明确的目标:提供足量、健康、体重达标且具备发情记录的优质后备母猪。具体而言,目标是在配种时后备母猪体重达到135-150公斤,并至少经历一次自然发情。研究表明,首次配种体重低于135公斤的母猪,在头三胎的总产仔数显著偏低;而当体重达标后,其初产及后续繁殖性能均表现更优。结合妊娠期增重(约35-40公斤),这意味着分娩时母猪体重可稳定在180公斤以上,满足哺乳期的能量需求。相比之下,背膘厚度对早期繁殖性能的影响较小,不应作为主要筛选依据。
  关于配种时机的选择,行业共识倾向于在第二或第三次发情时进行授精。虽然部分母猪可能在140日龄后出现初情,但首次发情往往不成熟,此时配种会导致受胎率低、产仔数少,并影响母猪终身生产力。通过记录第一次发情而不配种,不仅可以准确掌握个体发情周期,还能提高后续配种的同步性和可预测性。数据显示,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时配种的后备母猪,其头三胎的产仔总数并无显著差异,但整体繁殖稳定性更高。因此,推荐在体重不低于135公斤的前提下,于第二次发情期启动配种程序。
  在整个诱情过程中,公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头健康、活跃的成熟公猪(通常大于10月龄)能够有效刺激后备母猪的内分泌系统,促进卵巢发育和发情表现。建议每头诱情公猪服务不超过60头后备母猪,并保证每周1-2次交配或采精,以维持其性欲和行为活力。诱情操作需每天进行,每次持续15分钟以上,确保公猪与后备母猪之间有充分的身体接触。该过程应在计划配种前4-6周开始,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体发情反应,目标是在此期间使80%-90%的后备母猪完成初情启动。
  除了操作流程,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样关键。负责后备培育的员工必须接受系统培训,熟练掌握发情鉴定、公猪管理、饲喂调控等技能。尤其在发情观察环节,细致的记录不仅能指导配种决策,还可帮助识别异常个体。例如,超过180日龄仍未发情或发情延迟超过30天的后备母猪,往往存在先天繁殖缺陷,继续留用会占用资源并拉低整体效率,应果断淘汰。此外,配种前7-10天实行短期优饲(每日饲喂量增至3公斤或自由采食),可显著提升排卵数和胚胎存活率,是提升繁殖性能的最后一道‘加速器’。
  综上所述,后备母猪管理是一项集健康管理、营养调控、行为刺激和数据追踪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七个关键要素——健康驯化、专业人员、合理体重、适时配种、优质公猪、规范诱情和配种前优饲——构成了成功的基础框架。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整合,并持续优化执行细节,才能真正实现后备母猪的高转化率与高繁殖力,为整个猪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