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群应激已成为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激反应轻则导致猪只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体重减轻,重则可能引发疾病甚至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减少猪群应激,已成为提高猪场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的核心课题。通过优化环境控制、科学饲养管理等多方面措施,能够显著降低猪只的应激水平,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生长。
  首先,猪舍空气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恶劣的空气环境是诱发猪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炎的主要诱因。相比之下,户外散养的猪由于长期接触新鲜空气,极少发生此类问题。因此,在封闭式猪舍中必须重视通风系统的科学设计与运行。风扇和通风口应具备灵活调控能力,确保空气流通均匀且稳定。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贼风’——即从门窗缝隙、破损处或帘子漏洞中进入的高速冷风。这种局部强风极易引起猪只寒冷应激,尤其是在冬季。研究表明,猪体所在水平位置的风速应控制在每秒0.3米以内,即便在炎热夏季也需合理调节风速,避免过度吹风造成不适。
  其次,温度控制是保障猪群舒适度的基础。猪对温度极为敏感,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应激反应,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病风险。特别是断奶仔猪,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需要温暖稳定的环境。建议在进猪前24小时提前预热猪舍,确保初始温度适宜。随着猪只年龄增长,其对温度的需求逐渐降低,因此应制定渐进式的降温方案,并严格执行。例如,刚断奶仔猪所需温度约为28-30℃,而育肥猪则可适应18-22℃的环境。科学调控温度不仅能减少应激,还能显著提升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
  湿度管理同样不可忽视。猪舍内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0%至75%之间。湿度过低会导致空气干燥,刺激猪只呼吸道黏膜,易引发咳嗽、气管炎等病症;而湿度过高则会大幅增强导热性——潮湿空气的导热能力是干燥空气的10倍。这意味着在冬季,高湿度会使猪体热量迅速流失,加剧寒冷感;在夏季,则会阻碍猪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加重热应激。为控制湿度,可通过加强通风、使用生石灰吸湿等方式调节,尤其在梅雨季节或寒冷潮湿地区更需密切关注。
  保持猪体清洁与定期进行猪舍消毒,是预防疾病传播、减少应激源的重要环节。猪体若长期污秽,皮肤及体表病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皮肤病、寄生虫感染及其他继发性疾病。此外,粪便堆积、潮湿地面也会滋生有害微生物,进一步恶化环境。因此,必须定期清洗猪体、清理粪污,并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结合干粉吸湿材料(如生石灰)共同使用,既能杀菌又能控湿,形成良性循环。
  饲养密度的合理控制直接影响猪只的行为表现和健康状况。密度过高会导致空间拥挤、争斗频繁、采食不均,进而引发慢性应激和群体性肺炎。不同季节应灵活调整密度:夏季宜降低密度以利于散热,冬季可适当增加,但必须保证每个圈舍有至少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干燥区域供猪只躺卧休息。睡眠区的清洁、干燥与舒适性尤为关键,能有效缓解猪只紧张情绪。具体参考标准为:断奶仔猪每平方米不超过3头,生长育肥猪每头至少配备0.75平方米的空间。
  饮水质量也是影响猪群健康的重要因素。猪每天需摄入大量水分,若饮用水被细菌、重金属或有害微生物污染,不仅会影响消化吸收,还会造成生理应激,诱发腹泻、肾损伤等问题。因此,必须确保水源清洁无公害,优先选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地下水或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冲洗和消毒,防止生物膜和藻类滋生。同时,要保证供水充足、水槽清洁,满足不同阶段猪只的饮水需求,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更需加大供水量。
  最后,科学配比日粮营养是应对环境应激的有效手段。在高温环境下,猪的采食量普遍下降,导致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为此,在炎热季节应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如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采用高能量饲料配方,以弥补摄食量减少带来的营养缺口。此外,还可添加有机酸、益生菌等功能性添加剂,改善肠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的营养供给不仅能缓解热应激,还能提升整体生产性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