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养猪场面临诸多挑战。寒冷天气不仅影响猪的生长速度,还容易诱发各类疾病,增加养殖风险。为了保障猪群健康、减少经济损失,必须从环境调控、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秋冬季养猪必须重点关注的八项核心管理措施,帮助养殖户科学应对寒冷季节,实现高效、稳定出栏。
  首先,提高猪舍温度是冬季保暖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类型的猪舍,应采取相应的升温措施。对于开放式猪舍,建议覆盖双层塑料薄膜,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保温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育肥猪和非哺乳母猪的饲养区域。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可采用锅炉集中供暖系统,实现稳定控温。若条件允许,可在开放式猪舍中结合暖气供热与塑膜覆盖,进一步提升保温性能。而对于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哺乳母猪舍,则推荐在暖气基础上加装电热器或保温灯,确保仔猪成活率。
  其次,猪舍外围墙体的保温性能至关重要。后墙、山墙以及前墙在冬季极易散热,因此需加强密封和隔热处理。可以在墙体外侧堆放秸秆、干草等天然保温材料,或临时砌筑泥土坯进行加固。更理想的方案是在建舍初期就将四周围护墙体加厚,并使用保温砖或夹心保温材料,从根本上提升猪舍的防寒能力,降低后续取暖成本。
  保持地面干燥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潮湿的地面不仅会加剧寒冷感,还会滋生细菌,引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因此,必须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确保排水系统畅通。推荐采用水泥地面,因其易于冲洗、干燥快,能有效控制湿度。同时,定期消毒和通风也是维持良好卫生环境不可或缺的步骤。
  为幼龄仔猪提供温暖舒适的休息区域尤为关键。在小猪阶段,建议铺设木板、竹板或加厚纤维板等具有较好隔热性的床板,减少体热散失。这些材料触感温暖,有助于防止仔猪因腹部受凉而引发腹泻。若条件有限,也可使用预制水泥板,但应在上面铺垫干燥的稻草或橡胶垫,以增强保暖性和舒适度。
  饮水温度同样不容忽视。冰冷的饮用水会刺激猪只胃肠,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导致应激反应。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自来水加热至接近体温后再供猪饮用;也可选择抽取深层地下水,因其水温相对稳定,通常高于地表水。保持饮水清洁、温热,有助于促进食欲和新陈代谢,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在饲喂管理上,应适当增加喂料次数。由于低温环境下猪只为维持体温会加速能量消耗,造成体重增长减缓。通过增加日喂次数,特别是晚间补喂一次饲料,可有效提高总采食量,弥补热量损失。最佳方式是实行自由采食制度,让猪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进食。若采用定时定量饲喂,则应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段增加投料量,确保营养摄入充足。
  与此同时,还需调整饲料配方,提高能量水平。一般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约10%的能量浓度。对于断奶仔猪和保育猪,可添加植物油、动物油脂等高能量添加剂,增强抗寒能力;而对于育肥大猪,则可通过增加玉米等碳水化合物类原料的比例来提高日粮能量密度。科学配比不仅能促进增重,还能改善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最后,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对调节猪只生理节律、增强免疫力有积极作用。开放式猪舍应设计较大的开放面积,便于冬季覆盖塑膜后引入阳光。封闭式猪舍则应在南向墙体及屋顶预留采光窗口,冬季安装透光性好的玻璃或透明板材,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提升舍内温度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的采光环境还有助于减少霉菌滋生,营造更加健康的生长空间。
  综上所述,秋冬季养猪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温度、湿度、通风、营养和卫生等多个维度。只有全面落实这八项管理要点——提升舍温、加强墙体保温、保持地面干燥、增设暖床、供应温水、增加喂料频次、提高饲料能量、扩大采光面积,才能有效应对寒冷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猪群健康生长,最终实现安全、高效、高效益的出栏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