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光飞逝,10月进入下旬,国内生猪市场,猪价迎来久违上涨的行情!此前,由于生猪购销矛盾凸显,生猪产业长期积累产能压力难以快速释放,供应过剩占据主导,虽然,需求跟进缓慢回升,但是,供强需弱下,国内生猪价格承压下跌。此前,外三元标猪报价触底5.5元/斤,10月中上旬,猪价单边下降,月内累计下跌10.7%!

海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1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8.03元/公斤,与上上周五(10月10日)的18.85元/公斤相比,下降4.4%。上周的平均价格为18.24元/公斤,与上上周18.75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2.7%;与节前一周(9月22日-9月26日)19.52元/公斤的均价相比,下降6.6%。

上周全国生猪交易均重小幅上涨。卓创资讯监测全国生猪平均交易体重为124.67公斤,较节前一周涨0.26%,环比上周涨0.17%。上周分省份交易均重上涨为主。部分省份国庆期间猪源出栏不畅,节后宰量下滑导致消化速度放慢,存在被动压栏情绪。且肥标价差小幅度走阔,猪价跌至成本线后养殖端有惜售等涨情绪,出栏节奏放缓带动均重微涨。

另外降温导致部分屠企收购大猪占比提升,带动收购均重小涨。仅部分省份因养殖端出栏二次育肥猪源提升,加之大猪价格偏高,屠企提升低价标猪收购比例以缓解成本压力。上周国内生猪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较节前一周下跌,周内平均开工率35.14%,较节前一周下跌2.82个百分点。双节假期过后,下游备货需求减少,屠宰企业订单缩减,导致开工率下降。后期养殖企业生猪出栏计划增加,且气温下降后需求提升,预计近期开工率或涨。

二育进场叠加压栏惜售,近期猪价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二育”开始火热起来,不。

光大期货分析,随着气温下降,部分屠企收购大猪占比提升,肥标价差小幅度走阔。此外养殖户对冬至腌腊行情乐观,猪价跌至成本线后养殖端出现压栏惜售、二育火热的情况,各地猪企报价企稳,盘面空头明显减仓。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的影响。

国投期货分析,生猪现货周末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二育进场托底。肥标价差近期呈现扩大趋势,继续关注二育动作。仔猪价格持续下滑,目前7公斤断奶仔猪报价较成本亏损百元每头左右,预计母猪存栏去化加速。期现货走势背离,盘面进一步下挫,并伴随增仓,全部合约均创新低。当前生猪现货价格已经进入历史猪周期的底部区间,不过从产能周期来看,中期生猪出栏量仍处在持续增加过程中,预计中期生猪价格难以摆脱低位,历史上猪周期底部通常呈现双底特征。出栏体重也尚未见底。盘面维持弱势。

南华期货分析,北方市场整体猪价大稳小动,受肥标价差以及部分区域有二育补栏支撑,散户惜售压栏情绪增强;而屠企有利润支撑,宰量高位维持,综合因素影响下,猪价上下窄调。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影响。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局部小降。部分地区二次有肥保持补栏状态,截留部分市场猪源再加上部分地区大猪消费走货稍有好转,对猪价形成一定托底作用,猪价稳定为主。

标肥价差异常波动,二育集中入场

我的钢铁农产品网此前分析提到,双节过后,东北、江西、浙江等地的二次育肥(下称“二育”)主体正集中入场抢猪,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二育群体也陆续跟进;而头部养殖企业却同步启动降重出栏,部分企业强制要求单猪降重1-2公斤,还叠加超量销售计划,带动猪价持续偏弱运行,背后正是市场对供需格局的深度分歧与博弈。

标肥价差的异常波动,成为点燃二育入场热情的核心导火索。据钢联数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全国标猪价格跌至10.83元/公斤,而150公斤肥猪均价维持在11.58元/公斤,标肥价差倒挂幅度扩大至-0.75元/公斤,较节前增幅达87.5%。这一结构性价差的形成,源于节后标猪价格跌幅显著大于肥猪,叠加市场大猪出栏量减少带来的供给支撑,其中东北区域表现最为突出,标肥价差从节前的基本持平快速拉大至-0.65元/公斤。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二育群体的集中入场,本质是对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其逻辑支撑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二育群体普遍认为后续下跌空间有限,此时入场抄底的风险收益比显著提升。当前标猪价格已低于多数养殖主体的现金流成本线(9月头部企业完全成本为11.6元/公斤,散户成本更高),从区域分布看,东北、江西、广西等价差扩大明显的地区率先启动补栏,印证了价格洼地对投机性需求的吸引力。

其二,栏位资源闲置催生补栏动力。经历前期国庆中秋双节的集中出栏后,散户及专业二育群体的大猪空栏率处于高位,资金与栏位的闲置状态使其存在强烈的补栏意愿。而标肥价差的持续扩大,让市场对后续肥猪溢价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补栏决心。

其三,季节性需求预期提供信心支撑。随着冷空气逐步席卷南方,终端对肥猪的需求将进入季节性回升通道,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场景的启动,有望进一步拉大标肥价差。二育群体正是瞄准这一季节性窗口,试图通过“短期育肥+价差套利”实现盈利。

Top企业降重、超量出栏

与二育群体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头部养殖企业的降价出栏策略,实则是对行业现状的理性应对,背后暗藏三重现实压力:政策响应与合规要求是首要驱动力。此前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产能调控目标,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降体重出栏成为企业响应政策、优化产能的直接举措。据市场调研,部分企业已强制要求出栏降重1-2公斤,此举既是对调控导向的切实落地,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衔接后续政策要求。

对后市供应压力的悲观预判是核心动因。回顾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维持在4100万头以上的高位,按照“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出生→商品猪出栏”约6-10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当前正处于该轮能繁母猪所对应商品猪的集中出栏期,供应基数本就处于高位。同时,头部企业此前制定的年度生产计划中,商品猪出栏量已明确较高目标,叠加前期仔猪成活率优于预期,当前存栏商品猪普遍达到出栏体重标准,按计划推进出栏成为必然选择,进一步放大了短期供应规模。

栏位资源紧张的倒逼效应不容忽视。受仔猪销售迟滞影响,头部企业普遍面临栏位占用问题,为避免影响后续生产计划,只能通过降体重出栏快速空出栏位。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还采取提前锁定四季度仔猪的策略,通过“以销定产”减轻后续销售压力,形成“降重出栏+仔猪锁销”的组合应对方案。

“二育”对未来猪价走势影响或有限

那么,二育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猪价走势呢?

瑞达期货研究员张昕认为,二育入场持续性存疑是当前市场关键变量。虽然上旬二育补栏曾支撑现货企稳,但近期入场节奏已显放缓迹象。考虑到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水平,且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压力较大,预计短期猪价仍将偏弱运行。

大地期货认为,当前库存压力还未有效缓解,短期二育、惜售带来的猪价反弹空间预计有限,供强需弱的主线格局延续。行业进入亏损状态,当下利润和政策角度来看去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驱动。上旬出栏进度稍显滞后,随后整体积极性增强,但体重端未见明显降幅,反映供给压力还待继续消化。需求温和复苏过程中,低价有少量分割入库,叠加国储订单支撑,宰量小幅微增。猪价连续下探,各环节养殖利润普遍进入亏损状态,理论上会促进行业去产,一定程度利好远期。低价南北区域补栏积极性都有增强,且经过前期存栏消化有一定惜售扛价心理。

中信期货认为,二育情绪起伏波动,参与量目前有限,生猪供应基数依旧较高,猪价低位区间运行。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产能尚在高位波动,且从新生仔猪数量看,周期仍将受供应压制。长期,“反内卷”政策下,农业农村部持续引导养殖企业“降重+减产”,若四季度去产能逐步落实,2026年下半年供应压力有望减轻。需求方面,国庆过后,屠宰量快速下降,消费进入淡季。从上游母猪、仔猪产能兑现节奏来看,四季度生猪供应充裕,猪周期仍在下行。

免责申明:本微信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供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