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国生猪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10月14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出栏均价跌至10.89元/公斤,创下年内新低,广西部分地区甚至探底至4元/公斤区间,逼近养殖户的生存极限。这一价格远低于每公斤15元以上的平均养殖成本,意味着全行业几乎处于全面亏损状态。自7月中旬以来,猪价持续走低,节假日期间也未能迎来消费反弹,市场陷入“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恶性循环。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8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38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产能持续高位运行,供应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养殖利润被严重挤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生猪平均亏损达206.91元,而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户更是每头亏损超过400元,达到409.19元。中小散户因饲料、防疫和管理成本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纷纷选择提前出栏或清栏止损。尽管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和资金实力尚能维持运转,但整体行业信心低迷,去产能进程缓慢,市场仍处于供需失衡的深度调整期。融达期货研究员史香迎指出,当前猪价下跌的核心原因在于供应端持续放量,而需求端受季节性淡季和消费疲软影响,缺乏有效支撑。加之天气转凉后生猪增重加快,养殖户为减少损失主动降低出栏体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过于求局面。
  就在整个行业哀鸿遍野之际,山西上市企业大禹生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对旗下养猪业务再投5000万元。此次增资对象为其全资子公司蒲县大禹智慧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将从3000万元增至8000万元,资金全部来自公司自有资金。这并非大禹生物首次涉足生猪养殖——早在2024年12月,公司便投资1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大禹畜牧,正式进军养猪领域,采用‘自繁自养’与‘公司+农户’相结合的模式,试图打通从饲料到终端养殖的全产业链。2025年初,公司又与蒲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建设涵盖种猪场、原种场、后备场在内的智能化养殖基地,并在浮山县设立第二家养殖子公司,注册资本达2000万元,显示出其向下游延伸的坚定决心。
  作为一家以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和兽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大禹生物原本服务于广大中小养殖户。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型养殖集团快速扩张并自建饲料厂,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与此同时,散户数量锐减,导致公司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大禹生物营收分别为1.57亿元、1.61亿元和1.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则由盈利1814.72万元转为连续两年亏损,2024年亏损额高达2394.27万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61%至6218.1万元,净亏损同比收窄至902.28万元,但整体业绩仍未摆脱困境。在此背景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成为公司转型的重要路径。大禹生物管理层曾公开表示,发展生猪养殖有助于消化自身饲料和添加剂产能,提升产品转化效率,形成内部协同效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尽管公司声称自2024年5月以来生猪养殖业务已连续14个月实现盈利,但财务数据并未完全佐证这一说法。2025年上半年,大禹畜牧仅实现营收188万元,净利润亏损102.67万元,且公司未单独披露养殖业务的具体收入构成。这意味着其养猪业务规模尚小,盈利能力存疑。更严峻的是,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周期底部,任何新增产能都可能面临长期亏损的风险。业内专家江瀚指出,大禹生物作为养殖行业的‘后来者’,在疫病防控、饲养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缺乏足够经验,若不能迅速建立起高效的运营体系,很可能因高成本而陷入被动。此外,若未来猪价继续下行,不仅养殖板块会拖累整体业绩,还可能影响公司现金流和债务结构。
  大禹生物此时加码养猪,究竟是‘绝地求生’的战略突围,还是‘飞蛾扑火’式的盲目扩张?从长远看,延伸产业链、打造一体化生态确实是养殖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向。但对于一个主业下滑、连年亏损、刚刚试水养殖的企业而言,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无疑是一场高风险博弈。尤其是在行业去产能尚未完成、价格回暖信号不明的当下,逆势扩张需要极强的资金韧性与战略定力。目前,大禹生物尚未就此次增资及未来发展规划作出进一步回应。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家跨界企业的下一步动作——它能否在血色江湖中杀出一条生路,还是最终成为行业洗牌中的又一牺牲品,仍有待时间检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