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哈尔滨万达文华酒店迎来了一场行业盛会——东北养猪交流会暨第三届黑龙江TOP40猪业峰会的会前会议:全国养猪行业协会会长与秘书长座谈会。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及其猪业分会、全国各省市地方养猪协会的会长、秘书长、行业专家及媒体代表等5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当前生猪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南北协作、优化布局、提升协会服务能力,推动中国养猪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助力东北地区猪业振兴。
  会议第一阶段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王爱国教授主持。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助理杨平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聚焦‘南北交流合作’与‘协会自身建设’两大核心议题,具有深远意义。他强调,各地养猪协会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也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非洲猪瘟、环保压力、成本波动等多重挑战,协会必须夯实基础,持续发挥稳产保供、疫病防控和技术推广的关键作用。同时,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巩固行业发展根基,确保生猪产能稳定;二是全面提升协会的服务能力,打造‘政府认可、行业需要、会员满意’的现代化行业组织;三是深化南北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互补优势,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构建全国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经验分享环节,多位地方协会负责人带来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成果。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刘思当详细介绍了山东养猪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他指出,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和放养结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提醒行业需理性看待放养模式的风险,倡导龙头企业自律发展、适度扩张,中小养殖户则应注重提质增效,避免盲目跟风。河南省生猪产业协会秘书长宋云海分享了河南在应对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生猪稳产保供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介绍,近三年来,河南通过强化防疫体系、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实现了生产稳定、供应充足,并系统梳理了当地屠宰加工能力与协会工作推进情况,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福建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会长、三明市畜牧业协会会长郑鸿清以《福建猪业“芯”动东北 携手共创猪业兴旺》为题发表演讲。他重点展示了福建在种猪育种、生态养殖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率先推行‘疫病净化’战略,逐步替代传统的疫苗依赖模式,目前已建成蓝耳病双阴性猪场156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成为行业疫病防控的新标杆。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秘书长刘芳则介绍了广西依托地理优势,深耕特色猪种的发展路径。她提到,广西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潜力巨大,已形成以陆川猪、巴马香猪、浦北黑猪、隆林猪等为代表的地方优良品种体系,并通过技术推广与合作,不断提升养殖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在重庆市畜牧业协会秘书长袁昌定主持的互动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两个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一是如何破解行业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问题,推进产能优化与区域分工协作;二是行业协会在新时代下面临的职能转型与能力建设挑战。代表们普遍认为,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去产能’的关键阶段,但受市场波动、政策落地差异等因素影响,调控进展缓慢。亟需建立全国统一的产能监测与预警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调控。同时,‘北养南运’的传统格局虽已成型,但仍有提升空间。通过优化运输链、改善饲养管理、提升肉品品质,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更高水平的优质畜产品供给体系。
  会议达成广泛共识:行业协会必须主动作为,立足‘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根本定位,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无论是组织培训、搭建产销平台,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政策建言,协会都应在全产业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畜牧业协会《畜牧产业》杂志社执行社长王泰伟还现场发布了关于‘2026年中畜养猪大会暨猪业国际博览会’的初步构想,介绍了大会的定位升级、内容创新与展览规划,引发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与期待。
  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会议期间,‘南北猪业交流·省际猪业展’正式启动,标志着跨区域协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通过打破地域壁垒、促进经验互鉴、推动项目对接,全国养猪行业正朝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这场在冰城召开的行业盛会,吹响了振兴东北猪业、重塑全国产业格局的号角,也为未来中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