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业猪病服务平台‘猪病通’的最新统计分析,上周全国多数地区猪群健康状况总体平稳,但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圆环病毒、蓝耳病、猪瘟以及零星散发的小非瘟疫情较为突出。与此同时,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作为继发感染也不容忽视。其中,保育猪和中大猪阶段个别出现呼吸道症状,提示环境管理和生物安全仍需加强。当前,临床上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猪只关节肿胀病例显著增多,养殖户反映频繁,而引起这一症状的主要病因集中在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两大类,两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极易混淆,因此准确鉴别和科学防治显得尤为关键。
从发病特点来看,猪链球菌病可影响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只,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败血型、脑膜炎型、淋巴脓肿型和关节炎型。其中,关节炎型以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影响采食和活动能力。而副猪嗜血杆菌病则更集中于断奶前后至保育期的幼猪,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常在应激、免疫力下降或环境恶劣时爆发。其典型症状包括多发性浆膜炎——即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关节滑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导致胸腔、腹腔积聚大量豆腐渣样渗出物,同时伴随明显的关节肿大、跛行、精神沉郁、发热、可视黏膜发绀等症状。部分病猪还出现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病程较长,最终因慢性消耗衰竭死亡,并常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综合征。
在具体病变部位的观察上,两种病均会引起关节肿胀,但其内部变化有所不同。链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多见关节腔内化脓性渗出,脓液呈黄白色、粘稠状,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明显;而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的关节病变则更多表现为滑膜增厚、纤维素性渗出为主,渗出物干燥后形成绒毛状或丝状附着物,严重时导致关节僵硬、功能丧失。此外,在心脏病变方面差异更为显著: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引发心包炎,心包增厚、积液,内壁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形如‘绒毛心’;而链球菌感染较少直接侵犯心包,更多表现为脑膜炎或全身败血症带来的间接损伤。
进一步通过剖检可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胸腔和腹腔内往往积聚大量淡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呈胶冻样或干酪样,严重影响心肺功能;而链球菌病虽然也可能出现浆膜炎,但程度较轻,且多伴随其他系统性败血症状,如脾脏肿大、肾脏出血点等。这些病理特征为临床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种病原均为条件致病菌,常常在猪群免疫力低下、饲养密度高、通风不良、温差剧烈等环境下继发感染,甚至出现混合感染,增加了诊断与治疗难度。
针对这两种高发且易混淆的疾病,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建议实施免疫接种策略:母猪在产前30天接种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可通过初乳将母源抗体传递给仔猪,提供早期保护;仔猪在4周龄时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药物防控方面,该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青霉素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但耐药现象日益普遍。治疗时可采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恩诺沙星和氨苄西林进行肌肉注射;对关节严重肿胀的个体,推荐使用头孢喹诺配合氟尼辛葡甲胺,既能杀菌又能缓解炎症疼痛。
对于链球菌病,同样推荐免疫预防措施:选用覆盖常见血清型的三价或多价疫苗,母猪于产前40天免疫一次,确保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至少30天的被动免疫保护,随后在4周龄时对仔猪进行主动免疫。治疗方面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常规敏感药物包括强效磺胺类、头孢类和青霉素类。针对关节肿胀明显的病猪,可先用消毒刀片切开排脓,清理坏死组织后,采用强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和氟尼辛葡甲胺混合肌注,控制感染并减轻炎症反应。若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抽搐),应立即使用复方磺胺嘧啶钠配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首次剂量加倍以快速控制病情。鉴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时务必保证用药足量、疗程充足,并提倡轮换用药或联合用药策略,避免单一药物长期使用导致疗效下降。
无论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还是链球菌病,预防始终重于治疗。养殖场应强化日常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确保通风良好、温度适宜、饮水清洁;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定期开展环境消毒和带猪消毒;在断尾、去势、打耳号等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规程,减少外伤感染风险。同时,注重营养均衡,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猪群健康稳定生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