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种猪’的产业变革正在中国生猪行业悄然展开。过去以单打独斗为主的养殖模式,正逐步被深度协同、强强联合的产业链整合所取代。从跨国育种合作到全产业链布局,中国猪企的战略重心已不再局限于‘养好猪’,而是迈向更高维度的‘链式竞争’——即通过技术自主、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构建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价值链。这场变革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打破长期依赖国外种猪、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恶性循环的关键突破口。
近年来,多家龙头企业纷纷牵手国内外顶尖资源,开启联合育种的新篇章。2025年,Genus plc与首农股份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首农持股51%,Genus占股49%。这一合作聚焦于提升PIC®种猪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特别是在猪蓝耳病(PRRS)防控和抗病种猪商业化推广方面实现突破。Genus作为全球领先的动物遗传公司,拥有先进的育种品系和生物改良技术;而首农则具备深厚的国内养殖基础与政策支持优势。双方联手,意在将国际领先技术与中国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推动国产高效种猪体系的建立。
类似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扩展。新五丰与法国科普利信达成协议,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推进联合育种项目,新五丰控股51%,旨在引入优质法系种猪资源,提升种群生产性能。与此同时,牧原股份与荷兰托佩克公司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共建的种猪核心场已于去年开工,结合托佩克的优良基因库与牧原自主研发的二元轮回育种技术,目标是培育出高产、抗病、饲料转化率优异的新一代种猪。此外,牧原还与正大集团在泰国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涵盖饲料供应、养殖管理、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及全球化布局等多个领域,标志着头部企业正从单一养殖向综合性食品集团转型。
产业链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同样加速推进。2025年4月,生鲜电商平台叮咚买菜与四川高金食品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深耕黑猪产业。高金拥有超过二十年高原黑猪养殖经验,并参与制定《中国黑猪》行业标准,而叮咚买菜则掌握终端消费数据与销售渠道。双方将在仔猪采购、育肥场租赁、饲料药品供应及全程质量管理上协同运作,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闭环体系。同年6月,越秀农牧与社区零售品牌钱大妈签署订单养殖合作协议,聚焦广东市场,共同开发大白猪、无抗猪等高端特色产品,并推动品质标准共建与品牌联动,进一步打通养殖端与消费端之间的壁垒。
这些合作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趋势:生猪产业的竞争已从‘量’转向‘质’,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驱动’。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高级分析师徐洪志指出,我国生猪养殖虽具规模优势,但育种环节长期薄弱,长期依赖进口种源导致技术受制于人。如今企业间频繁‘联姻’,正是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实现育种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联合育种、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不仅能降低研发成本,还能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补链’与‘强链’的举措,对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规模化扩张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尽管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快速扩大产能,提升了行业集中度,但有观点担忧这可能挤压中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原民盟南充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李明全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下降,2023年仅为44.8%,较七年前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他认为,片面追求规模化忽视了广大散户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整体产业活力。他建议应鼓励‘公司+农户’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潜力。
对此,农业农村部专家朱增勇认为,当前政策明确要求淘汰低效产能,行业正处于‘数量减少、质量提升’的转型期。虽然部分管理落后、资金不足的散养户将逐步退出,但具备灵活性、劳动效率高、易于实现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仍有机会通过转型升级融入现代产业链。他强调,头部企业应发挥科技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带动中小主体共同发展;而中小型养殖者则可通过差异化养殖或与大企业合作,扮演专业化补充者的角色。唯有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总的来看,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养猪’到‘链猪’,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跃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比拼养殖规模,而是看谁更能整合资源、掌控技术、贴近消费者。在这盘大棋中,无论是跨国合作、产业链延伸,还是对中小主体的带动机制,都将决定中国猪肉产业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这场由育种突破引发的连锁反应,或将重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