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气温波动频繁,昼夜温差加大,猪群抵抗力容易下降,多种呼吸道疾病趁机而入。其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成为威胁中大猪健康的主要“隐形杀手”。该病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引起,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一旦暴发,往往造成猪群大面积感染,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尤其在每年的4-5月和9-11月,气候多变,正是该病的高发期,3至6月龄的中大猪尤为易感。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潜伏期通常为1至7天,人工感染后可在4到12小时内出现症状。根据病情发展速度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种类型。最急性型发病迅猛,病猪体温迅速升至41℃~42℃,初期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但很快出现心力衰竭,耳、鼻、眼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呈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带泡沫的血性分泌物。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血色泡沫状液体,肺部充血、出血,肺泡与间质水肿,血管内常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急性型病猪体温达40.5℃-41℃,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频繁,呈现败血症特征。剖检发现喉头积聚血样液体,肺部双侧性肺炎,主要集中在心叶、尖叶和膈叶,病灶呈紫红色、质地坚实、边界清晰,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若未及时控制,纤维素性炎症会逐渐蔓延至整个肺脏。而亚急性和慢性型多由急性期转化而来,病猪体温略高或正常,持续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缓慢。病程可持续数天至一周,部分可康复,但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复发,甚至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肺部形成干酪样坏死灶或空洞,内含坏死碎屑;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脓肿,并与胸膜、心包发生广泛粘连,肺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周围包裹结缔组织,伴有纤维素沉积。
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关键在于“防重于治”。首先,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清新,降低氨气和粉尘浓度。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尤其是栏舍通道、粪尿污染区域,推荐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按1:400比例稀释喷洒,每日一次,连续三天,可有效杀灭病原菌。同时,要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如密度过高、温度骤变、转群等,保障猪群营养均衡,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提升整体免疫力。此外,还应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继发感染。
呼吸道是抵御本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需特别注意保护鼻腔和支气管的生理屏障功能。建议加强对猪萎缩性鼻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防控,这两类疾病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入侵创造条件。对于气喘病控制不佳的猪场,应在120日龄左右进行预防性投药,尤其是在秋季高发季节。可选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等对该病原敏感的抗菌药物,通过拌料或饮水方式进行群体预防,连用5-7天,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对于症状严重、采食量明显下降的个体,建议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每日1-2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可配合氟尼辛葡甲胺注射,以退热、缓解炎症反应,减少败血症风险。对同栋或相邻猪舍的健康猪群,应迅速启动群体给药方案,添加敏感抗生素,并加入具有抗炎、减少纤维素渗出作用的辅助药物,以提高整体治愈率。值得注意的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临床上与猪肺疫症状相似,容易误诊,因此必须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送检实验室确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