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的到来,昼夜温差加大,气候多变,猪群极易因环境应激而诱发各类疾病。根据猪病通平台的临床数据分析,这一时期猪场中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仔猪腹泻问题频发,受温湿度变化、贼风侵袭、营养失衡以及病毒细菌感染等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难度加大。同时,非洲猪瘟仍呈常态化趋势,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新型盖塔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也由零星散发逐渐演变为区域性流行,给养殖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执业兽医师建议,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优化舍内温控与空气质量,并严格落实免疫保健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在众多呼吸道症状中,腹式呼吸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常伴随咳嗽、呼吸急促,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病猪死亡或生长停滞,形成‘僵猪’。民间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的说法,正说明了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难度。然而,通过科学辨证施治,结合中西药优势,仍可实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猪病通执业兽医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的实用治疗方案,帮助养殖户事半功倍地应对猪腹式呼吸问题。
对于出现明显腹式呼吸但体温正常的病猪,通常表明已发展为慢性呼吸道疾病,机体虚弱,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抗生素如替米考星,因其可能对心脏造成负担,引发打针后猝死。推荐采用温和疗法:一方面肌肉注射10%氟苯尼考注射液(0.2毫升/公斤体重,每日一次)联合氨茶碱注射液(每次0.5毫升),连续用药3天;另一方面,一侧注射林可霉素(10毫克/公斤)配合地塞米松(15公斤体重用1毫克),另一侧注射麻杏石甘散,每日上下午各一次。该方案既能通过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又能利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预防休克,同时借助麻杏石甘散的止咳平喘功效实现标本兼治。
当猪只不仅出现腹式呼吸,还伴有发热、剧烈咳嗽等症状时,说明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需采取更强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可采用以下方案:每日一次肌注10%泰乐菌素(0.05毫升/公斤)与10%卡那霉素(0.1毫升/公斤)混合液,并加入氨基比林(5–10毫升)用于退热镇痛;同时另侧注射氨茶碱(0.5毫升/次),每日两次,连用两天。氨茶碱不仅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肺部通气量,还能增强心肌供血和收缩力,有效缓解呼吸困难,降低呼吸性酸中毒风险。此外,也可将卡那霉素(0.5克)、地塞米松(2毫克)与氨基比林(2毫升)混合注射(适用于约25公斤重的猪),起效迅速,但易复发,建议配合林可霉素(0.6克)和氨苄西林(每公斤体重1万单位)持续用药两天,以巩固疗效。
夏秋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下,猪群常出现顽固性咳嗽和气喘,传统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饲料在高温下易发生霉变,即使添加脱霉剂,若剂量不足也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二是猪体脂肪厚,散热困难,在湿热环境中易引发‘肺热’,表现为内热型咳嗽。此时单纯依赖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抗生素难以奏效,且成本较高。针对此类情况,执业兽医师推荐使用千分之三浓度的高效脱霉剂配合清瘟败毒散,连续饲喂7至10天,能显著改善症状。同时强调日常管理细节——必须每天检查并清理料槽残料,防止霉变发生,从根本上切断致病源头。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用药原则与配伍禁忌。首先,地塞米松和氨茶碱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必须坚持每日上下午各一次,连续使用2–3天,直至呼吸恢复正常。其次,若仅使用抗生素而不配合氨茶碱解痉平喘,往往难以控制症状,这也是许多养殖户‘用了药却不见效’的主要原因。但需警惕的是,氨茶碱与林可霉素合用会减缓其肝脏代谢,可能导致血药浓度过高甚至中毒,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剂量,猪只单次用量建议控制在0.25–0.5克之间。地塞米松作为关键抗炎激素,有助于吸收呼吸道内的炎性渗出物,保持气道通畅,但在停药时应逐步减量,避免病情反弹。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应及时转为中药调理,推荐方案包括:每吨饲料添加20%氟苯尼考1000克+20%替米考星+10%多西环素+麻杏石甘散3000克,或10%泰妙菌素1000克+10%多西环素1000克+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清肺散3000克,连用7天。通过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与具有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协同作用,真正做到中西结合、标本兼治,全面提升治疗效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