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全国生猪市场延续低迷态势,价格持续探底。根据智农通APP行情宝数据,当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2.91元/公斤,较前一日下跌0.16元/公斤,月环比下降6.04%,同比跌幅高达32.1%。这是今年以来的又一新低点,市场整体呈现全面下行格局。在全国27个监测省份中,无一省份价格上涨,全部处于下跌状态。其中,广西以12.04元/公斤成为均价最低的省份,而广东(不含海南)则以13.90元/公斤位居最高价区域。海南与福建地区跌幅最为明显,单日均价下滑0.30元/公斤;西南、吉林、内蒙古等地跌幅相对较小,为0.10元/公斤。
  当前生猪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供应端方面,养殖主体出栏积极性高涨,无论是大型规模化企业还是中小散户,均加快了出栏节奏。前期压栏的大猪集中释放,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生猪数量显著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集团化养殖企业的出栏策略出现分化——部分龙头企业为回笼资金选择加速出栏,而中小型养殖场则因成本高企和资金链紧张被迫低价抛售,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与此同时,仔猪市场也表现疲软,补栏意愿低迷,反映出行业对未来走势信心不足,产能去化进程正在悄然加速。
  在需求侧,消费端复苏乏力,成为制约猪价反弹的关键因素。屠宰企业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白条肉走货缓慢,经销商普遍采取‘随采随销’模式,对高价生猪接受度极低。尽管气温逐渐回落,传统消费旺季本应临近,但终端市场反应冷淡。餐饮渠道恢复进度缓慢,家庭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叠加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猪肉消费需求增长受限。此外,屠宰环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采购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形成‘越跌越不敢买’的恶性循环。南北区域间的猪价差距也在缩小,北方主产区因供应压力更大,价格下行更快;南方虽有局部消费支撑,但也难以扭转整体下跌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体重段生猪的价格差异正在收窄,大猪与标猪之间的价差缩小,说明市场对肥猪的需求减弱,压栏增重的盈利空间被压缩。这一现象意味着养殖户通过延迟出栏来博取更高收益的操作难度加大。从成本角度看,虽然饲料原料价格有所回落,自配料成本略有下降,但远不足以抵消猪价大幅下跌带来的冲击。多数养殖主体的利润空间已被严重挤压,部分地区已进入亏损区间。在这种‘量增价跌’的双重夹击下,养殖场面临两难抉择:继续压栏可能面临更大的价格风险,提前出栏又难以覆盖成本,整个行业正处于周期底部的生存考验期。
  面对严峻形势,国家相关部门已出手干预。2025年9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产业调控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强制性调控措施。明确要求全国前25家重点养殖企业在今年年底前合计减少100万头能繁母猪,各省份同步推进去化100万头母猪的任务,并对2026年的生猪出栏总量进行限制。同时,加强二次育肥监管和生猪出栏体重控制,防止过度压栏扰动市场。此外,政府还将加大冻猪肉收储力度,稳定市场预期。尤为关键的是,此次会议首次将猪价波动上升至‘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凸显政策层面对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
  展望后市,短期内生猪价格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供应方面,随着养殖企业出栏计划持续推进,加上前期积压猪源陆续释放,市场供给宽松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需求端虽有望在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带动下出现边际改善,但提振力度有限,尚不足以扭转当前供强需弱的基本面。技术面上看,当前价格已接近重要心理支撑位,若跌破关键点位,可能引发新一轮恐慌性抛售。在此背景下,建议广大养殖主体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集中出栏造成价格踩踏。同时,应聚焦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生产效率,优化饲养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唯有练好内功,方能在行业寒冬中站稳脚跟,迎接未来的周期反转。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