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此次会议不仅标志着政府对当前生猪市场运行态势的高度关注,也释放出明确信号:为稳定物价、提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家将采取系统性措施强力干预生猪产能。作为CPI中权重最大的单一食品项,猪肉价格波动直接影响民生与宏观经济走势,因此本轮调控从资本、贸易、储备到生产端全面发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政策协同与执行决心。
本次调控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结构性调整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由于年内可出栏生猪数量在年初已基本确定,单纯调控能繁母猪难以快速见效,发改委率先聚焦‘出栏均重’这一关键变量。自今年6月以来,主管部门多次约谈头部养殖企业,要求将出栏体重降至120公斤左右,并严厉打击‘二次育肥’行为——即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而延长生猪饲养周期的现象。此举有效减少了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了价格下行压力。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前30家大型养殖企业已基本完成降重任务,行业整体出栏均重显著回落,为后续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的重点方向——实质性压减能繁母猪存栏。会议提出,由25家头部企业带头,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具体任务根据各企业前期产能扩张情况分配。与此同时,全国各省份也将依据《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版)》设定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存栏水平,同步推进区域性产能调减。这意味着未来一年内,全国范围内的生猪基础产能将迎来一轮集中收缩,为2026年猪肉市场供需再平衡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制将在本轮调减完成后继续延续,未来每年都将根据行业效率和市场形势动态设定能繁母猪调控目标,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除了直接的产能控制外,会议还部署了多项配套政策,构建起多维度、全链条的调控体系。在金融层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严格限制用于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尤其加强对高负债企业的融资审查,防止盲目扩张再度引发产能过剩。财政方面,财政部将削减或取消刺激产能增长的补贴项目,地方政府也被要求停止对新建、扩建养殖场的奖励政策,从源头上抑制投资冲动。环保执法也将持续加码,生态环境部将联合农业部门加大对违规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借助‘十四五’收官之年的环保攻坚契机,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在市场流通与外部环境方面,调控同样多管齐下。资本市场方面,监管部门已暂停生猪养殖企业的IPO审核,并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发行企业债等融资行为实施窗口指导,压缩其资本运作空间。进出口环节亦有重要变化:2025年7月起实施的《进口食品溯源指南》强化了对进口肉类产品信息可追溯性的要求,提高了欧盟等地猪肉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9月10日起,商务部更对原产于欧盟的部分猪肉产品启动临时反倾销措施,进一步限制低价进口肉冲击国内市场。此外,商务部将继续运用中央储备肉的收储与投放机制,增强对市场价格的短期调节能力,尤其是在价格异常波动时及时出手维稳。
会议还明确提出,头部企业在完成降重目标后,须长期维持出栏体重在120公斤左右,防止反弹;同时,行业协会将牵头制定具体方案,确保2026年头部企业整体出栏量同比下降约10%。考虑到非头部中小场户近年来持续退出,若头部企业如期减产,预计2026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将下降约5%,这将显著改善市场供给格局。尽管目前尚未明令禁止企业以‘联农带农’名义转移产能,但通过省级总量控制的方式,已在实质上遏制了跨区域规避监管的行为。
总体来看,此次座谈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极为强烈,远超市场此前预期。发改委作为宏观调控主导部门,展现出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其调控思路清晰、手段多元、节奏有序。无论是过往在煤炭、钢铁等行业成功实施产能调控的经验,还是当前跨部委联动的制度设计,都表明本轮生猪产能治理并非临时救市,而是旨在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产能将进入系统性去化阶段,猪肉价格有望逐步企稳回升,进而对CPI形成积极支撑。这场由顶层设计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将深刻重塑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路径。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