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一系列密集政策出台,能繁母猪存栏量被严格控制在3950万头。仅仅数月时间,中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从“扩产竞赛”到“主动瘦身”的剧烈转变。

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迅速调整策略,淘汰低产母猪,严控二次育肥。与此同时,中小散户也在寻找生存之道,或走生态养殖路线,或转型“代养模式”。

01 最严调控出台,拧紧产能“总开关”

生猪市场波动频繁,政策调控力度空前加大。2024年5月至7月间,农业农村部多次就生猪产能调整进行研讨与规划,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5月底,相关部门要求多家头部猪企暂停能繁母猪扩能及二次育肥;6月上旬,明确提出了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具体目标;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再次强调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这是《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修订后,首次采用“行政引导+市场调节”方式,精准解决产能过剩这一长期难题。政策力度之大,堪称史上最严。

02 数据警示风险,产能过剩加剧

从数据层面来看,调控已经迫在眉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设定为3900万头,在正常保有量的92%-105%区间内波动被视为产能正常。

然而,自2024年6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于4000万头。到2025年6月底,达到4043万头,连续12个月超出正常保有量,逼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

产能过剩风险不断加剧,市场供应严重过剩导致价格大幅下跌。2025年8月,生猪均价仅为14.3元/公斤,同比跌幅高达31.4%,养殖户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03 头部企业响应,从扩张到优化

政策发布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头部企业迅速响应,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牧原股份在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计划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预计年底降至330万头。二季度末其能繁母猪数量为343万头,后续数月需再减少13万头。

温氏股份严格控制能繁母猪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规模。同时下调出栏均重,6月份目标环比下降3斤,中期目标降至240斤左右,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新希望则表示旗下猪产业维持现有规模,专注于提质增效,不再盲目扩张。规范生猪销售,保持均衡出栏节奏,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左右。

04 散户寻求突围,差异化生存

头部企业转型的同时,散户也在探索新的生存路径。部分散户走差异化路线,不再盲目跟风扩产,而是专注打造特色产品。

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散户转向生态养殖,通过有机认证、打造土猪品牌等方式实现产品溢价,其猪肉售价高达20元/公斤,比普通猪肉高出40%,满足了市场对特色猪肉的需求。

还有部分散户选择转型“代养模式”,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养殖。企业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保障了收入稳定性,有效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05 行业未来走向,效率革命开启

从短期来看,能繁母猪调减政策将在2026年逐步发挥成效。按一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9头商品猪计算,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预计2026年二季度生猪供应将减少约900万头。

卓创资讯预计,2026年生猪均价有望回升至15-16元/公斤,行业盈利中枢将上移。2026年上半年,受生猪供应减少和春节前消费旺季影响,猪价有望上涨,突破16元/公斤关口。

从长期视角分析,此次产能调控政策将推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开启“效率革命”时代。行业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全链条比拼”,上游育种、中游养殖和下游屠宰加工各环节均面临洗牌和升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