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达成阶段性关税调整协议,美国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关税90天,并保留10%的税率;中国同步暂停对美24%的反制关税,同样维持10%的税率。此次关税调整对国内豆粕市场产生了怎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从短期来看,豆粕现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基差也呈现快速收敛趋势。五一假期期间,豆粕现货价格下挫约200元/吨。近一周内,沿海地区43%蛋白豆粕价格由3800元/吨左右降至不足3100元/吨,跌幅接近700元/吨,创下今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这一波动主要受到市场对关税红利释放以及巴西大豆集中到港预期的双重影响。此外,华东地区豆粕现货基差也从+800元/吨回落至+300元/吨以下,显示出市场情绪迅速降温。据相关数据显示,5月份预计有超过900万吨大豆到港,6月和7月到港量更是分别达到1100万吨和1050万吨,贸易商因此提前抛售库存以应对供应压力。
  供应方面,尽管此前受大豆到港延迟影响,全国主要油厂的大豆商业库存一度降至247.92万吨,开机率持续低迷,4月上旬平均开机率不足30%,部分油厂甚至计划停机至5月中旬。然而,随着南美丰产与大量大豆陆续到港,豆粕供应形势正发生转变。巴西2024/25年度大豆产量预计达1.684亿吨,收割进度已接近完成,4月至6月每月出口量预计超过1260万吨。这将推动国内油厂开机率回升,目前为54.80%,预计后续将进一步提升至60%以上。同时,豆粕库存也有望从低位逐步反弹。
  需求端方面,短期内养殖行业的补库需求和替代效应值得关注。生猪二次育肥以及禽类存栏的回升带动了饲料消费的增长,豆粕周成交量有所上升。然而从中长期看,由于生猪养殖利润仍处于低迷状态,豆粕的需求增长空间受限。此外,替代品如玉米蛋白粉、小麦等的使用比例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豆粕的市场份额。菜粕进口虽因加拿大关税问题而减少,但其他替代原料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压缩了豆粕的添加比例,当前已降至10%左右。
  综合来看,短期内豆粕市场仍将面临压力,基差可能继续收窄。随着到港高峰的到来,油厂开工率预计将显著提高,豆粕库存也将随之增加,现货价格存在进一步下探至2800元/吨的可能性。从中长期角度看,中美关税政策的具体落地情况、南美天气变化以及物流效率等因素仍将是关键变量。此外,国内政策调控如国储大豆拍卖、“饲料自主化”战略等也将逐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
  尽管此次关税调整缓解了短期内的进口成本压力,但由于市场对政策稳定性仍存疑虑,贸易商更倾向于锁定南美货源以规避风险。虽然美国大豆进口成本从加税135%下调至20%,但目前中国进口大豆中来自巴西的比例已超过80%,因此实际影响更多体现在市场情绪和远期供应预期上。整体而言,此次关税调整虽为豆粕市场带来短期流动性改善,但供需宽松的基本面并未改变,未来市场的核心矛盾将转向成本控制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博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