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来,非洲猪瘟(ASF)在东南亚多个国家持续蔓延,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地疫情形势严峻,对我国生猪产业构成潜在威胁。面对这一全球性疫病挑战,我国养猪行业正积极调整策略,加快布局仔猪市场,推动产业升级,以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首先看东南亚邻国的非瘟疫情情况。马来西亚近期疫情明显加剧,雪兰莪州等多个地区报告家猪感染病例,单月累计感染5767头,扑杀2374头。此前的2月份,该国已因疫情扑杀了超过7.6万头生猪,防控压力巨大。
越南的疫情同样不容乐观,截至3月,全国已有52个省市报告非瘟疫情,涉及3508个乡镇,累计扑杀生猪超过216万头。尽管部分地区连续30天无新增病例,但由于运输管控不严,薄寮省等地出现疫情反弹,形势依然严峻。
菲律宾的疫情则呈现突发态势,仅3月7日一天,北达沃省就爆发了314起家猪疫情,导致2152头生猪感染,2988头被扑杀。此外,野猪感染病例也在增加,使得防控工作更加复杂化。
面对外部疫情输入压力,国内生猪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特别是仔猪市场成为新风口,吸引了头部企业的重点布局。牧原股份计划到2025年实现800至1200万头仔猪出栏目标,较2024年翻倍增长;温氏集团首次涉足仔猪销售,今年前两个月累计销售20.46万头;正邦科技则在1-2月销售仔猪55.97万头,占其生猪总销量的51.9%。
行业发展趋势显示,“短平快”的仔猪养殖模式受到中小养殖户青睐,因其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市场需求激增。与此同时,企业开始聚焦于育种、育肥等核心优势环节,推动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从而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随着春季到来,疫病高发期也进入关键防控阶段。业内专家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防疫措施:首先是环境调控,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其次是营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成分,提高猪群免疫力;再次是疫苗免疫,按时接种口蹄疫、猪瘟等常规疫苗,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最后是生物安全,严格管控人员和车辆进出,落实灭鼠灭虫措施,防止病毒传入。
非洲猪瘟依然是全球养猪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但通过科学防控、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中国生猪行业有望在危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呼吁广大养殖户保持高度警惕,紧跟政策和技术动态,切实筑牢生物安全防线,保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