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毒已经成为中小型猪场普遍重视的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猪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错误认知。这种看似重视、实则低效的现象背后,反映出对消毒本质理解的不足。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消毒的核心原理和科学方法。
  消毒的根本目的,在于杀灭病毒。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简单地喷洒消毒液就能达成。虽然温度、湿度、消毒剂浓度等因素确实会影响消毒效果,但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消毒液是否能够有效作用于病毒表面。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也成为许多猪场消毒失败的主要原因。
  据观察,目前我国中小型猪场中,约有90%的消毒行为是无效的;即使是中大型猪场或集团公司,也普遍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把环境喷湿了就算完成了消毒,但实际上,由于猪舍地面、产床、运输车辆等表面存在大量不规则区域,常规喷洒很难做到真正的全面覆盖。
  我们以非洲猪瘟病毒为例,它的直径约为175-215纳米(即0.2微米)。而目前常用的雾化设备,其雾滴直径通常在10到1000微米之间,比病毒大上百倍甚至上千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雾滴过大,就难以均匀覆盖到病毒存在的微小空间,自然无法实现有效的杀灭作用。
  针对不同场景,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例如,在进行空间消毒时,推荐使用干雾消毒机。它所产生的雾滴远小于超声波雾化机,且具有良好的悬浮性,能更好地弥漫在整个空间,从而提高对空气中病毒的杀灭效率。而在栏舍或车辆消毒方面,高压清洗设备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效果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建议结合雾化消毒手段使用,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带猪消毒。很多人认为带猪消毒就是拿着高压喷枪对着猪体和猪舍喷洒,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很难彻底杀灭病毒,尤其是当环境中存在大量粪便、尿液等有机物时,病毒极易藏匿其中,普通喷洒几乎无法触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消毒”其实只是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可能给饲养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总之,科学的消毒应当建立在对病毒特性、消毒原理及设备性能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只有正确认识消毒的本质,合理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防控疾病传播,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