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科学防控口蹄疫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口蹄疫的临床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病猪体温会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完全拒食。新生仔猪可能突然尖叫,鼻镜、嘴唇、舌头以及蹄冠部位会出现水泡,导致跛行且拒绝吃奶。对于育肥猪来说,其口腔黏膜、蹄冠、蹄叉及蹄踵处会先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随后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逐渐融合成蚕豆大小,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面,通常7天左右即可结痂愈合;但如果继发感染,则可能导致化脓甚至蹄壳脱落。哺乳母猪的乳房也可能出现水泡、糜烂并最终结痂。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患猪病情较轻,很少死亡,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乳猪中,可能出现恶性经过,病毒侵害心脏引发心肌炎而导致心衰死亡。剖检可见心脏表面呈现灰棕色斑纹,形似虎皮,因此被称为“虎斑心”。
  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口蹄疫病毒具有“六怕”特点——怕高温、怕阳光、怕酸、怕碱、怕福尔马林、怕疫苗。具体措施包括保持猪舍干燥环境,控制室温在15-22℃之间,并为产房仔猪提供温度控制在25-28℃的保温箱。当发现周边地区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开展紧急疫苗接种,并使用烧碱、生石灰消毒栏舍,同时用高锰酸钾或碘溶液进行空间喷雾消毒以净化空气。此外,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也是关键,需通过保健手段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于疫苗免疫工作,种母猪每4-6个月需免疫一次,而育肥猪则应在23-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然而,由于口蹄疫疫苗存在较大免疫应激反应,表现为过敏倒地、呼吸急促、皮肤发绀、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使得很多养猪场不愿意接种疫苗。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措施缓解免疫应激和过敏反应,从而产生高水平抗体,提升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如果猪场已经发生口蹄疫,则需要按照“早、快、严、少”的原则迅速应对。所谓“早”,即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病猪并对其他猪群实施紧急疫苗接种;“快”意味着立即封锁疫场,在发病期间严禁向外出售任何猪只,并要求饲养员不得串仓作业,同时使用高效消毒剂对猪舍、猪群及主要通道进行全面消毒;“严”指的是扑杀病猪是遏制疫情扩散的关键步骤,病死猪必须进行深埋处理;至于“少”,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少量治疗,例如对有心肌炎症状的病猪给予适量强心药物支持治疗,对蹄部损伤处涂抹紫药水促进恢复。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