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妊娠母猪产出死胎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正常情况下,猪场的死胎率应控制在7%以下;若超过这一比例,将会对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死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由疾病引起的死胎尤为值得关注。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重点介绍几种由疾病引发的死胎临床症状及其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弓形体病是引起死胎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该病的死胎常表现为木乃伊胎,且大小不一。胎盘上可见多灶性白斑,肝脏肿大,伴有间质性肺炎和肺部点样突变,颜色呈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可见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表面及切面也有出血点。预防方面,建议使用驱虫散配合多西环素和福诺欣拌料,在每年6月至8月期间连续投喂3个月,每月10至15天,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其次,附红细胞体病也是常见病因之一。其典型特征为死胎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肝脏呈现黄棕色肿胀变性,淋巴结水肿并伴有体腔积液,个别病例出现黄疸现象。对此病的防控可采用黄连解毒散+福诺欣+驱虫散+多西环素拌料方案,每两个月一次或每月连续10天以上,连续三个月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显著。
  日本乙型脑炎同样会导致死胎的发生。此类死胎通常表现为脑积水、腹水增多以及皮下血样浸润,胎盘组织水肿明显。公猪则可能出现睾丸硬化与阴囊粘连现象,胸腹腔内有积水,浆膜表面可见出血斑,肝脾也可能存在坏死灶。防治措施主要是疫苗接种:后备公、母猪应在配种前3周和1周各注射一次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并在每年蚊虫活跃期前(如4月中旬)对全场公母猪进行两次免疫,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蓝耳病是影响繁殖性能的又一重要疾病。感染后的死胎可见小面积肺炎病变区,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结肠内容物呈水样,皮下水肿,胸腹腔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脐部肿胀并伴有出血。对于蓝耳病的防控,灭活疫苗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后备怀孕母猪和约20日龄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效果最佳。此外,实施“蓝耳净化”方案——黄连解毒散+速补21+替米考星(或泰万菌素)连续饲喂10天,有助于清除体内病毒,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伪狂犬病也会导致严重死胎情况。典型病理变化包括肾脏布满针尖状出血点,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加,心包液增多,咽喉部及其淋巴结出现坏死病灶,扁桃体、肝、脾等器官亦可能见散在灰白色坏死点。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在严格消毒和封闭管理的前提下,使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一般7天内即可控制病情发展;同时,使用康复猪的血清也能有效抑制感染扩散。
  猪瘟同样是造成死胎的重要原因。感染后死胎全身性皮下水肿,胸腹腔积液,肾脏皮质部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脾脏表面有丘状小点出血,部分边缘呈锯齿状出血性梗死。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周边出血、中央坏死,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喉外膜亦可见出血点。防控猪瘟的关键在于科学免疫:一般建议在3~4周龄进行首次免疫,考虑到母源抗体干扰,首次剂量可适当增加至3~4倍;第二次免疫安排在8~9周龄时进行,以增强免疫力。
  细小病毒感染亦不容忽视。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死胎、死仔或弱仔,皮肤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个别死胎皮肤出血,弱仔出生后半小时内即出现耳尖、后颈、胸、腹部血斑,半日后皮肤发紫死亡。对此类疾病的免疫接种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使用弱毒疫苗,虽然不会产生病毒血症,但能诱导高滴度抗体和较强免疫力;二是使用油剂灭活苗,两次注射后免疫应答可持续7个月以上,适合长期保护。
  最后,衣原体病也是导致死胎的常见病原之一。其特征包括死胎皮下水肿并有出血点,胎衣呈暗红色并伴有水肿和坏死区域,肺部水肿且表面布满大量出血点,肝脏质地脆弱带有灰白色斑点,死胎体表覆盖一层灰黄色物质。防控策略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药物干预。对于种猪场,建议对阴性母猪在配种前注射衣原体灭活疫苗,阳性母猪应予以淘汰;商品猪场则可每年对种公猪和繁殖母猪进行一次灭活疫苗免疫,连续使用三年,母猪配种前一个月皮下注射效果更佳。药物方面,推荐使用多西环素800g+福诺欣拌料,在夏秋季定期投喂,怀孕后期饲料中还可加入四环素和TMP,连续使用10天;对于病情严重个体,可采用红霉素25万单位6支+VC4支混合于10%葡萄糖静滴,并肌注复合VB20毫升进行支持治疗。
  综上所述,上述所列各类疾病的剖检症状仅作为初步诊断依据。对于有条件的规模化养猪场,建议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死胎的真实原因,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提高繁殖效率,保障猪场经济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