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气候以大陆性季风为主,夏季高温、多雨且湿度大。而猪作为恒温动物,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封闭式猪舍在夏季更容易形成热应激环境。这不仅会导致猪只采食量下降,还会引起生长性能、繁殖能力和免疫力的降低,进而增加多种疾病的感染风险,最终造成猪场经济损失和生产成本上升。因此,本文将针对夏季猪场常见疾病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首先,母猪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出现“消瘦不孕综合征”(STIS)。哺乳期母猪因采食不足,为了维持泌乳需求而过度消耗体内脂肪储备,导致体重急剧下降,断奶后发情延迟、受胎率低、下一胎产仔数减少等问题随之而来。同时,由于高温对卵巢组织的直接影响,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奶水中不易消化的脂肪含量升高,也容易引发仔猪脂肪性腹泻,影响仔猪健康与成活率。
其次,夏季的高温高湿为细菌繁殖提供了理想条件,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母猪产后三联综合症(MMA)、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丹毒等。MMA是乳房炎、子宫炎和无乳症的统称,其诱因包括助产不当、产程过长、环境消毒不彻底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在夏季,这些因素叠加热应激影响,使得该病发病率显著上升。患病母猪表现为食欲减退、发热、阴门肿胀、阴道分泌物增多、乳房红肿,甚至导致仔猪营养不良、脱水等情况。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红皮病”,是一种由血液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烧、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等,急性病例可导致猪只突然死亡。慢性感染者则表现为体质虚弱、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各年龄段的猪都可能感染,但以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最为易感。由于该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夏季尤为高发,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和养殖场经济效益。
猪丹毒则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败血型、疹块型、关节炎型和心内膜炎型。其中亚急性型特征为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方形或菱形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则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和心脏病变。研究显示,35%~50%的健康猪体内携带该病原菌,在抵抗力下降或遭遇应激时便会发病。该病多见于2~6月龄猪群,但由于病原适宜在30~37℃环境中生存,加上雨水传播,使其在夏季具有较高的流行风险。
此外,蓝耳病作为目前养猪业最具破坏力的疫病之一,在夏季同样容易暴发。研究表明,一次蓝耳病波动每头母猪平均损失高达1493.81元。国内超过90%的猪场处于阳性状态,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切换。当猪群遇到热应激时,免疫功能下降,霉菌毒素问题加剧,带毒猪进入病毒血症阶段并向外排毒,从而引发整群感染。因此,蓝耳病在夏季往往呈现活跃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猪中暑也是夏季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猪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其耐热能力差,若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或运输过程中防暑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中暑甚至死亡。中暑猪表现为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呕吐、走路摇摆等症状,严重者可在12小时内死亡。及时将其转移至阴凉处,并采用冷水降温、静脉输液等方式施救,通常2天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要有效控制夏季猪场疾病,首要任务是缓解热应激。物理降温方面,可根据不同猪群特点选择空调、湿帘、喷淋、风机等设备;化学降温则可通过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电解质等方式增强猪体抗应激能力。同时,还需针对各类疾病制定具体防控方案:如使用复方磺胺类药物压制MMA相关细菌;通过强力霉素与复方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控制附红细胞体病;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丹毒;采用泰万菌素抑制蓝耳病毒复制并配合疫苗免疫;对中暑猪加强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并实施紧急救治措施。
无论是规模化猪场还是家庭农场,都应重视夏季疾病防控工作。只有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和疾病干预,才能保障猪群健康,提升生产效益,实现养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