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饲料配方中占比最大的原料,通常占到60%以上,在饲料质量控制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国家标准,饲料用玉米分为三个等级,其质量评估主要依据容重、杂质含量、水分、不完善粒以及发霉粒等指标,同时色泽和气味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挑选玉米时,首先需要关注其色泽和气味。新鲜优质的玉米应当无霉味、无酸败气息,并且没有杀虫剂残留。长期储存会导致玉米脂肪氧化,从而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优质玉米的脂肪酸值一般低于50mgKOH/100g,适合用于幼龄动物的保育料或教槽料。当脂肪酸值超过78mgKOH/100g时,玉米被视为陈化粮,对断奶前动物的饲养效果较差。
容重是衡量玉米成熟度的重要参数。由于玉米棒的营养传递方向是从下至上,因此底部籽粒比顶部更饱满、成熟度更高,容重也更大。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1升容量的容器粗略测定容重。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仅适用于水分含量低于23%的玉米,只有在同一水分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通常情况下,内蒙古产玉米容重最高,其次为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地区产出。
水分含量直接影响玉米品质稳定性。安全储存的标准水分应控制在14%以内。水分过高不仅会稀释蛋白质和氨基酸浓度,还会降低干物质摄入量,进而影响动物生产性能。检测所得的水分数据仅为平均值,若存在高低水分混杂情况,则可能隐藏变质风险。例如,假设玉米消化能为3400kcal,当水分由14%上升至16%,其消化能将下降至3280kcal,相当于损失了120kcal的能量价值。这种能量流失将直接导致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或饲养成本增加。
除了发霉粒外,不完善粒还包括热损伤粒、发芽粒、病斑粒、破损粒及虫蛀粒等多种类型。完整的玉米籽粒具备天然保护层,在潮湿环境中也不易腐败;一旦因机械碰撞等原因破裂,则极易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从而威胁饲料安全性。
发霉粒通常表现为带有红、黄、绿或黑色斑点或菌落的玉米颗粒,这类外观特征较为直观。然而,部分内部霉变的玉米外表看似完好,给质量检测带来挑战。辨别时需注意区分热损伤粒(如过度烘干造成),因为两者处理方式不同。通常霉变过程始于胚乳部分,因其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最适宜霉菌生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