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对畜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养殖场的核心资源,母猪的健康状况与生产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效益。然而,在持续高温条件下,母猪极易出现热应激反应,这种生理压力不仅影响其自身健康,还会显著降低繁殖效率和仔猪存活率。因此,深入理解热应激的发生机制及其对母猪多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母猪属于恒温动物,正常体温维持在38.5-39.5℃之间。其体温调节依赖于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通常情况下,母猪通过摄食、运动等代谢活动产生热量,再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排出多余热量。但在高温环境中,空气温度接近或超过母猪体表温度时,非蒸发性散热途径受到限制,只能依赖呼吸蒸发散热。这种代偿机制会导致呼吸频率显著增加,甚至引发呼吸性碱中毒,打破体内酸碱平衡,从而诱发一系列生理紊乱。
  热应激状态下,母猪的新陈代谢出现明显异常。首先表现为采食量骤降,能量摄入不足难以满足基础代谢需求。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25℃时,每升高1℃,母猪日采食量平均减少0.2kg。与此同时,机体为维持核心体温反而加速代谢,导致能量消耗剧增。这种供需失衡会引发蛋白质分解增强、脂肪动员加剧等现象,血清中尿素氮浓度升高,血糖水平波动,最终造成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此外,高温还会影响肠道吸收功能,进一步削弱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氧化应激是热应激引发的重要病理过程。高温刺激促使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异常释放超氧阴离子,活性氧自由基大量积累超出抗氧化系统清除能力。此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关键抗氧化酶活性被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浓度上升,导致细胞膜结构损伤、DNA突变风险增加。同时,由于采食减少,维生素E、C及硒等外源性抗氧化物质摄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机体防御能力。
  免疫系统的损害使母猪更易感染疾病。热应激可引起胸腺萎缩、脾脏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和B细胞功能受损。研究显示,持续高温暴露下,血液中CD4+/CD8+比值失衡,细胞因子IL-2、IFN-γ分泌下降,抗体生成能力减弱。此外,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巨噬细胞吞噬活性,黏膜屏障完整性破坏,病原微生物更易入侵。临床观察发现,热应激期间猪群呼吸道疾病、子宫炎发病率显著上升,疫苗免疫效果也大打折扣。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尤为突出。配种期母猪受热应激影响会出现发情周期紊乱,排卵数量减少,受精率下降10%-15%。妊娠后期胚胎死亡率提高,分娩弱仔比例增加。哺乳期泌乳量减少约20%-30%,乳汁中乳蛋白、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直接影响仔猪生长速度和抗病力。长期处于高温环境的母猪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可能减少2-4头,给养殖场造成显著经济损失。
  综合防控措施需从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和管理优化三方面着手。环境改善方面,建议采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配合屋顶喷淋、局部滴水降温装置,将舍温控制在22-25℃区间。通风设计应保证每小时换气量达到15-20次,相对湿度维持在50%-70%。夏季可在猪舍周边种植高大乔木,设置遮阳网,利用植物蒸腾作用辅助降温。
  营养干预策略包括调整饲粮结构和补充功能性添加剂。建议提高饲料能量密度至3.3-3.4Mcal/kg ME,添加2%-3%油脂替代部分碳水化合物供能。维生素补充方案推荐每千克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C 200mg、维生素E 200IU、有机硒0.3mg。电解质平衡方面,可在饮水中添加0.3%碳酸氢钠+0.15%氯化钾混合液,缓解热应激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精细化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实行早晚凉爽时段分段饲喂,湿拌料比例可增至1:3提升适口性。每日监测母猪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发现体温>40℃个体立即启动应急降温程序。运动场应设有遮荫区和戏水池,促进母猪自主调节体温。特别注意围产期管理,临产前一周逐步降低环境温度至18-20℃,有助于提高初乳质量。
  建立预警响应机制至关重要。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开启降温设备,储备至少7天用量的应急饲料和药品。定期开展热应激耐受力评估,淘汰连续两个繁殖周期表现不佳的个体。通过智能耳标、体温遥测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健康状态实时监控。只有构建起包含环境控制、营养支持、健康管理的三维防护体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热应激带来的经济损失,保障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